郑成功此时突然抱拳禀手说道:“玄助,我等共同启禀十余年,自福建打到广东,再到长江金陵,那一战不是为了驱逐鞑虏,那一战不是为了反清复明。今隆武帝已经被害、永历帝逃到缅甸,我大明在大陆上已经无立锥之地。而清军为了消耗于我,不惜将山东到广东的沿海百姓内迁,还挖了一条深沟,磊了一条长墙,将我与大陆的联系完全切断。若此时我不及时找到可屯兵之所,何谈进攻大陆,直倒京城呢?”
张煌言看着眼前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纵横沙场的英雄人物,如今却如此谦逊地向自已解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之情。他回想起自从起兵抗清以来,与郑成功并肩作战的每一个瞬间——那些浴血奋战的日子,那些生死相依的战友们……而郑成功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更是历历在目。
想到这里,张煌言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猛地双膝跪地,低头拱手道:“延平王在上,请受属下一拜!适才言语多有冒犯之处,实乃煌言之过也!望延平王恕罪!”
郑成功见状,赶忙上前一步,双手用力扶起张煌言,恳切地说道:“玄著何必如此?快快起身说话!你我皆为大明臣子,理应同心协力,共御外敌。此番我大军即将前往台湾,虽前途未卜,但只要我辈尚存一口气在,便定要为恢复汉室江山而奋力拼搏!这金门、厦门之地至关重要,不仅是我等之根本,又是反清复明距离大陆最近的地方。今将此地令犬子郑经治理,你要尽力辅佐于他呀!”
说罢,郑成功拍了拍张煌言的肩膀,眼中满是信任与期望之意。张煌言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份嘱托,更是一种使命。于是,他坚定地点了点头,承诺道:“多谢延平王信任!煌言必不负所托!定当竭尽全力守护金门、厦门两地平安无事!”
清顺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
郑成功率领战船四百余艘,大明将士两万五千人,浩浩荡荡的于金门出发,向台湾澎湖列岛出发。
“何斌,今日自此出发,若一切顺利,几日可抵达澎湖?”
“延平王,若顺风一日便可抵达澎湖”
郑成功极目远眺,那片广袤无垠、波涛汹涌的蓝色海洋映入眼帘。这片海域曾属于他父亲的领地,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商船,每年都必须向其父亲交纳高达两千两的税银。然而,自从父亲选择上岸降清后,这片大海的统治权就落入了郑成功手中。
何斌注意到郑成功凝视着大海,于是接着说:
"每年的三月底至四月初一这段时间,正是鹿儿门潮汐涌动之时,也是最理想的登陆契机。如果我们能够在三月二十四日抵达澎湖群岛,稍作休整,就能随时准备奔赴台湾岛。一旦风向顺遂,只需短短三个时辰,我们就能顺利进入鹿儿门。
"
郑成功听闻此言,不禁兴奋地喊道:
"太好了!此乃天意相助我大明啊!
"他眼中闪烁着坚定和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面对眼前波澜壮阔的海景,他深知这次渡海收复台湾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关系到国家命运与民族尊严。
三月二十四日正午时分,阳光明媚,海风拂面。突然间,一阵激动人心的呼喊声打破了宁静:
"陆地!看见陆地了!
"这声音如同惊雷一般,让所有人都为之振奋。
正在船舱内沉思的郑成功闻声而起,他快步走出舱门,极目远眺。只见前方海面上,隐隐约约地浮现出几个岛屿的轮廓。他立刻取出望远镜,仔细观察起来。透过镜片,他看到岛上绿树成荫,植被繁茂,地域辽阔,不禁心中大喜,脱口而出:
"此乃天赐良地,实乃屯兵之绝佳所在!
"
站在一旁的何斌眼见此景,连忙附和道:
"延平王英明!此处正是澎湖列岛,若我军能率先登岛,占领此地,必可作为坚实后盾,为后续战事提供有力支援。
"郑成功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他当机立断,下达命令:
"全军全速前进,目标澎湖岛!
"
随着郑成功的一声令下,四百余艘战船上的旗帜飘扬,鼓声震天。庞大的船队如巨龙般破浪前行,向着澎湖岛疾驰而去。不到十里的距离,战船纷纷抛锚停下,放下一只只小船。郑成功身先士卒,率领一众文武官员登上了澎湖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