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有哪些 > 第96章 利奥三世 从牧羊人到帝国救星(第1页)

第96章 利奥三世 从牧羊人到帝国救星(第1页)

一、引言

自从阿拉伯帝国创立以来,拜占庭帝国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716年,伊斯兰领袖摩斯拉玛率领水陆两路八万大军再次进逼君士坦丁堡。当时的皇帝狄奥多西三世束手无策,面对强大的阿拉伯军队,帝国似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危急关头,小亚细亚督军利奥三世趁机夺权,登上了最高宝座。

利奥三世原是有着叙利亚血统的军人,家乡为马拉什,通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他凭借军功逐步晋升,最终官至安纳托里卡军区司令,成为小亚细亚军事贵族的新兴阶层。717年,阿拉伯军队开始对君士坦丁堡展开全面围攻。利奥三世临危不乱,充分利用君士坦丁堡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组织严密的防守。君士坦丁堡城墙坚固,拥有三层防御体系,包括外护城河、外墙和内墙,这使得阿拉伯军队难以突破。

除了坚固的城墙,利奥三世还运用了一种秘密武器——希腊火。希腊火是一种高度易燃的液体,可以通过喷射装置喷出,点燃敌人的船只和士兵。这种武器在海战中尤其有效,使得阿拉伯舰队遭受重创。希腊火的使用极大地削弱了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使其难以维持长时间的围攻。

与此同时,恶劣的天气条件也对阿拉伯军队造成了严重打击。717年的冬季异常寒冷,严寒的天气使阿拉伯士兵饱受折磨,许多人因寒冷和饥饿而死。此外,阿拉伯舰队的部分水兵发生叛变,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力量。更关键的是,保加利亚人出其不意地袭击了阿拉伯军队的后方,使得形势急剧恶化。

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阿拉伯军队的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幅下降。718年,摩斯拉玛不得不下令撤退。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军队在这次围攻中损失惨重,据说有15万人丧生(虽然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几乎全部船舰也被摧毁。这一仗对东西方世界意义重大,不仅拯救了君士坦丁堡,也阻止了阿拉伯帝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的步伐。

利奥三世凭借此次胜利,赢得了“拜占庭的救星”的美誉,巩固了他在帝国的地位,确立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此后,利奥三世继续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事实力。他乘胜追击,逐渐将阿拉伯人赶出小亚细亚西部地区。到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时代(741—775年),拜占庭帝国更是配合阿拔斯王朝,彻底灭掉了倭马亚王朝,并夺回了整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部分地区,使帝国重新恢复了往日的荣耀。

二、利用宗教

基层出身的利奥三世对帝国体制的弊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于四面受敌的拜占庭帝国,加强军事力量显然是重中之重。利奥三世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便开始将他多年苦思的改革付诸实践。他竭力整顿税收的征收,改善帝国的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给予新兴军事贵族以土地和财产,给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但这一切都与当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生了抵触,变得寸步难行。

在基督教获得正统地位后的四个世纪里,教会的势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至于到了畸形发展的地步。到了7世纪,随着亚洲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的主教涌入帝国内地,使畸形发展的状况更加严重。有一本教会的经书称:“人类分成两半,一半是僧侣,另一半是俗人。”虽然僧侣人数的实际数字达不到人口的一半,但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却几乎占了帝国的半壁江山。而且他们还拥有免税权和其他特权。与此同时,帝国无地少地的平民却越来越多。要增加帝国的税收和劳动力,要有大量富饶的土地分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就必须拿富得流油的教会开刀,无论利奥三世本人的宗教思想如何,这已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另外,基督教会在宗教本身的硬伤也使它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早期的基督教强调精神信仰,禁止偶像崇拜。但基督教随着它的发展也像许多其他宗教一样,逐渐走上了偶像崇拜的道路。圣像和圣人遗骨被修道院供奉起来,愚昧的群众认为对圣像的顶礼膜拜可以使自己趋利避害,这带给了修道院滚滚财源。而且对各圣徒的偶像崇拜有把基督教引向多神论的危险,这严重违背了基督教作为一神教的本质。基督教内部本身就有人对此十分不满,而利奥三世正利用了这些硬伤,发起了向教会夺权的轰轰烈烈的“捣毁圣像运动”。

公元726年,利奥三世发布了第一道反对圣像崇拜的诏令,将供奉圣像视同偶像崇拜。这是向全国教会的第一道宣战书。随后,利奥三世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破坏圣像的运动。教堂和修道院中的圣像被砸毁,圣人遗骨被移除,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在这一过程中被损毁或遗失。教会对这一政策强烈抵制,许多修道士和信徒公开反抗,甚至爆发了街头冲突。利奥三世的政策遭到了教皇圣格列高利二世的强烈谴责,教皇宣布开除利奥三世的教籍,但利奥三世并未因此动摇。

为了进一步削弱教会的经济基础,利奥三世下令没收修道院的大批土地,剩余的土地也必须课税。修道院的数量被大幅减少,大批修道士被还俗,成为社会劳动者。修道院在教育方面的特权也被取消,教会的影响力受到极大限制。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社会的负担,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军事改革提供了资金支持。

利奥三世开了个头,他儿子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间采取的行动更为激烈,使这场运动达到高峰。

三、笼络贵族

利奥三世得到了大部分军事贵族和宫廷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是这场运动的最大受益者,从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财产。部分开明僧侣和保罗派信徒也站到了这一边,认为圣像崇拜背离了基督教的初衷。而多数教会高级领导者则是反对力量的代表。在地理分布上,小亚细亚的军区和多数民众都支持这场运动,而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帝国欧洲各省,特别是希腊地区的多数民众则反对这场运动,甚至部分地区爆发了持续时间不长的武装反抗。但利奥三世推行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任何反抗而削弱,他果断镇压了武装反抗。

730年,利奥三世废黜了君士坦丁总主教泽门的职务,进一步打击了教会的权威。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坐不住了,731年,他宣布开除利奥三世和所有圣像破坏者的教籍,而利奥三世则以牙还牙,宣布剥夺教皇在意大利南部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巩固了利奥三世的统治,还削弱了教会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这场圣像破坏运动持续了117年之久,最后以女皇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为终结。虽然“圣像破坏运动”表面上看是失败了,但这场运动中被没收的教会土地和财产已无法收回。帝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加强,财政状况也得到了显着改善。从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历史来看,从公元6—7世纪的不断衰退到公元9—10世纪的重新雄起,“捣毁圣像运动”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多数史学家对利奥三世的这场运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利奥三世和他前一王朝的创始人希拉克略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出身于行伍之中,通过军事功绩逐步晋升到高位。希拉克略在对抗波斯帝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利奥三世则在抵御阿拉伯帝国的围攻中拯救了君士坦丁堡。两人都在关键时刻趁机夺权,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四、卫国战争

717年,阿拉伯帝国20万大军、1800艘战舰海陆并进,包围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形势危急。此时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军区将军利奥被军队拥戴登上皇位,主持君士坦丁堡的保卫战。718年,利奥三世将阿拉伯海军引入君士坦丁堡港内,用“希腊火”烧毁了大批阿拉伯战舰。阿拉伯军队由于在冬季严寒和瘟疫中大量减员,军心动摇。利奥三世于是突袭阿拉伯陆军,仅在亚德里亚堡之战就杀死阿拉伯军2万2千人。拜占庭海军又先后击溃了两支阿拉伯增援舰队,迫使阿拉伯军队撤退。此战阿拉伯人死亡15万人,战船几乎损失殆尽。利奥三世在危急关头挽救了拜占庭帝国,极大的挫败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势头。740年,利奥三世又在小亚的阿克洛伊农战役中,再次重创阿拉伯军队。利奥三世是拜占庭帝国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在危难中挽救了拜占庭,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军区制,加强了帝国的军事实力。他在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的表现,可谓是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

五、排斥宗教

利奥三世在君士坦丁堡会战中大破阿拉伯人,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这为他采取措施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政打下了基础。为了重整军队,他下令广泛征用了教会的所有土地和其他财产。教会经过数百年积累,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财富,这些财富不仅包括土地,还有各种贵重物品。教会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些财富,修道士们纷纷抗议,要求“归还财产,还俺们土地”。

与中国的寺院不同,教会在当时不仅是精神世界的统领者,还统治着社会的经济。修道院利用各种特权,大量占有土地,剥削依附于土地的居民。国家实力被这些僧侣掏空,严重威胁了帝国的安全。有资料显示,到7世纪时,拜占廷帝国的土地有一半被教会霸占。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许多修道士从被占领区涌入帝国内地,修道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像蛀虫一样侵蚀着本已缩水的国土。帝国需要的是能打仗、能保家卫国的战士,而不是只会诵经的修道士,这必然在教会与军人出身的利奥三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726年,利奥三世颁布了一道诏令:“禁止供奉圣像”,拉开了“破坏圣像运动”的序幕。修道士们一听就恼火了,没了圣像,他们怎么收香火钱?但是,皇帝的措施得到了军队和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都垂涎教会的土地。一些主教也跑来给皇帝唱赞歌,因为修道士不听他们的话,这次可以趁机统治他们。城市手工业者们也起来欢呼,他们对修道士的骄横早就不满了。

教会的总主教忍不住了,站出来反对利奥三世的命令。修道士们更是站起来威权,开始煽动那些容易激动的居民,妇女是他们的主要宣传对象。居民们对修道士抱有同情心,帝国各省及君士坦丁堡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纷纷响应他们的号召。727年,在希腊及爱琴海上各岛爆发了起义,反对皇帝的政策。宗教的力量真是太可怕了。幸好,利奥三世乃铁腕人物,轻易地镇压了反叛者。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二世闻听此信,大为恼火,并以在意大利停止收缴贡赋来反对皇帝的政策。意大利中部的拉文纳和罗马城虽然属于拜占廷的领土,但已经日渐疏远,为了反对政府,教皇还和帝国的对头伦巴第人同流合污,真是雪上加霜。面对诸多反对之声,利奥三世毫不理会,继续实行自己的政策。同时,他还惩罚那些带头闹事的人:730年,君士坦丁堡总主教被罢黜;没收格列高利二世在意大利南部的所有收入,伊利里克的管辖权也被收回。

不久,图尔大捷的胜利消息传至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军队在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的指挥下,击败了阿拉伯军队,阻止了他们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拜占庭帝国借此机会,趁势发动反击。736年,利奥三世亲自率军,在阿克罗依农大败阿拉伯人,将他们赶出小亚细亚西部。

六、帝国分裂

741年6月18日,利奥三世去世后,其子君士坦丁五世继位。君士坦丁五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对付修道士。这一举措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内战。

利奥三世的女婿阿尔塔瓦兹德,时任奥普西吉军区统帅,表面上支持利奥三世的破坏圣像运动。然而,君士坦丁五世继位当月前往小亚细亚,准备组织军队反击阿拉伯人时,阿尔塔瓦兹德突然反叛,自封为皇帝,对小舅子君士坦丁五世下手。措手不及的君士坦丁五世仓皇逃到阿那托里卡军区,那里有许多支持他的人。

不久,从君士坦丁堡传来消息:“皇帝驾崩了”。君士坦丁五世得知后非常愤怒,心想:“朕活得好好的,能吃能喝,你们竟然造谣说朕死了,太不像话了”。原来,阿尔塔瓦兹德与首都的执事长官和新任总主教勾结,诈称君士坦丁五世去世,篡位成为新皇帝。为了取得首都居民的拥戴,阿尔塔瓦兹德进城后立即废除了关于破坏圣像的决定。

虽然从表面看,破坏圣像运动似乎失败了,但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反对派的想象。除了阿那托里卡军区外,位于小亚细亚的色雷斯军区及吉维列奥特军区也全力拥护这项运动。742年,君士坦丁五世击败篡位者,迫使其逃回君士坦丁堡。不久,阿尔塔瓦兹德之子也成了舅舅的手下败将。君士坦丁五世派兵从陆路、海路两方面将君士坦丁堡团团包围。743年,君士坦丁五世重登皇位,其他背叛者和政治对手也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阿尔塔瓦兹德被俘,双眼被挖了出来。总主教被居民用皮鞭暴打一顿,又被捆在驴背上,头朝后担着驴屁股上,在跑马场游行示众,总算保住了一条老命。

刚刚平息内乱的拜占廷帝国又遇到了新的麻烦。746年,近东地区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迅速蔓延至整个帝国,导致大量拜占廷人和希腊人死亡。斯拉夫人趁机涌入那些已经成为无人区的土地上定居。拜占廷皇室史学家波菲洛格尼图斯描述道:“当瘟疫吞没万物的时候,广阔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蛮族化了。”

尽管面临瘟疫和外族入侵,君士坦丁五世仍不放过那些国家的蛀虫:修道士。753年,他在宗教大会上严厉谴责供奉圣像的行为。随后,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宗教大扫除:没收修道院财产,关闭修道院,将其改为兵营,强迫修道士还俗、娶妻生子等。

756年,君士坦丁堡的跑马场上演了一场滑稽的大表演,主角是修道士和修女。他们成双成对地在赛场上出现,一个男的身边跟着一个女的。看台上的观众不停地往下扔垃圾、吐口水,嘲笑之声不绝于耳。皇帝在皇室看台上高声谴责这些修道士让他彻夜难眠,观众随之高呼:“这些败类再也不存在了”。

为了巩固统治,将破坏圣像运动进行到底,君士坦丁五世必须对旧有的法律体系进行革新和简化。从利奥三世开始,就已经着手编纂一部全新的法律全书。在这部法律中,以民法为主,刑法则占少量的一部分。它取消了对簿公堂时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不平等,规定审判无报酬。在刑法中,将一些判为死刑的囚犯施以体刑,让他们终身残废,但可以留下小命。这些体刑包括断臂、割鼻、削舌和挖眼等,最轻的也要遭受鞭挞。

伊苏里亚王朝初期,由于收缴了修道院的大量财产,帝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着提升,这主要体现在对阿拉伯战争的频频获胜上。在利奥三世胜利的基础上,拜占庭军队乘胜追击,先后解放了叙利亚部分地区、塞浦路斯岛和亚美尼亚。

与拜占廷修道士们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意大利突然出现了教皇国,神权日益抬头。君士坦丁五世感到非常困惑,罗马天主教会不断壮大,而拜占廷在意大利的领地却逐渐丧失。他在位期间,主要精力用于镇压不断反叛的阿拉伯部落和柏柏尔部落,尤其是要时刻提防阿拔斯王朝的颠覆活动。763年,他艰苦地镇压了以拥护阿拔斯王朝为名的国内叛乱。对北方的各基督教王国,他也发动了若干次战争,以确保帝国的边境安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