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经历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这个日期的不确定性源于当时的一种习俗,即孩子出生后应尽快接受洗礼,通常是在出生当天或第二天。贝多芬的洗礼记录显示,他是在1770年12月17日接受洗礼的,因此他的确切出生日期可能是12月16日或17日。
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一位宫廷歌手,性格严厉且酗酒。为了将贝多芬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约翰从小就开始对贝多芬进行严格的音乐训练。4岁的贝多芬被迫每天长时间练习钢琴和小提琴,经常在父亲的监督下忍受严苛的训练。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摧毁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反而激发了他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性格。
1778年,8岁的贝多芬师从宫廷老管风琴师h·伊登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同年8月26日,贝多芬首次登台演出,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这次演出虽然规模不大,但为他赢得了初步的认可。1781年,11岁的贝多芬辍学,进入波恩剧院乐队担任小乐师。在这里,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作品和演奏技巧,并师从选帝侯宫廷管风琴师、指挥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聂弗不仅是贝多芬的老师,也是他的良师益友,对贝多芬的音乐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聂弗是一位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他的思想和理念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和人格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83年,13岁的贝多芬在宫廷乐队中担任古钢琴独奏与伴奏,尽管没有薪俸,但他已经展现出了出色的音乐才能。同年,贝多芬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了《钢琴变奏曲》(woo63),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国音乐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这一作品的发表标志着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初步成功。
1785年至1786年,贝多芬转向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三首钢琴奏鸣曲》(woo36),进一步展示了他在作曲方面的才华。1787年春天,17岁的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了当时已31岁的莫扎特。贝多芬的弹奏技术受到了莫扎特的高度评价,这次会面对贝多芬的音乐生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年,贝多芬结识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后者成为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顿在前往伦敦的途中途经波恩,贝多芬借此机会结识了海顿。同年,贝多芬受委托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和《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woo88)。这两部作品不仅是贝多芬早期的重要创作,也是他首次涉足政治题材的音乐作品,显示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多样性和成熟度。
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在海顿等人的鼓励和支持下,离开故乡波恩,前往维也纳定居。
二、维也纳初期
1793年,贝多芬在维也纳的音乐学习进入了新的阶段。他改向莫扎特的挚友、作曲家与教师j·b·申克学习对位法及音乐理论。申克的教学严谨而系统,帮助贝多芬在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上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1794年,贝多芬又开始师从圣斯蒂芬大教堂的阿尔布莱兹贝格学习对位法,并向宫廷音乐总监安东尼奥·萨列里免费学习作曲。萨列里的教学使贝多芬在旋律和和声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而,贝多芬与海顿的关系却逐渐出现了裂痕。海顿因忙于准备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创作,无法给予贝多芬足够的指导。此外,两人在性格和音乐思想上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他们的师生关系在1794年终止。尽管如此,贝多芬仍然从海顿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对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96年8月,贝多芬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这标志着他在作曲领域的初步成功。然而,就在这一年,贝多芬开始出现耳聋现象,这对他的音乐生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尽管如此,贝多芬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创作中。
1796至1797年,贝多芬创作完成了《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并在1798年于捷克布拉格首演。这部作品展示了贝多芬在钢琴协奏曲领域的才华,受到了观众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1799年底,霍夫敏斯托将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予以出版,这部作品以其深情的旋律和复杂的结构,成为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
1800年4月,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op。21)和《降e大调七重奏》(op。20)在维也纳皇家宫廷音乐会上首演。这两部作品的演出非常成功,进一步巩固了贝多芬在维也纳音乐界的地位。1801年,贝多芬创作完成了《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op。27no。2),并题献给朱丽塔·吉米尔茨伯爵夫人。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成为了贝多芬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同年,他还完成了《弦乐五重奏》(op。29)和《弦乐四重奏》(op。18),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室内乐作品。
,!
1802年,贝多芬的听力问题愈发严重,他不得不暂时离开维也纳,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假。在那里,贝多芬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挣扎,写下了着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在这封遗书中,贝多芬表达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悲观情绪和对听力丧失的绝望。然而,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贝多芬最终决定不向命运低头,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并重返维也纳。
三、成熟时期
1803年,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一年,他完成了多部重要作品,其中包括神剧《基督在橄榄山》和《a大调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的首演。《基督在橄榄山》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宗教情感的作品,展示了贝多芬在大型声乐作品方面的才能。《a大调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则以其复杂的技术要求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小提琴文献中的经典之作。同年,贝多芬还完成了《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在技术和表现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进一步巩固了他在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地位。
1805年4月,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这部作品原计划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题词页,改为《英雄交响曲》。《第三交响曲》以其宏大的结构和深邃的内涵,标志着贝多芬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年11月20日,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这部歌剧以拯救主题为核心,展现了贝多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尽管首演并不成功,但经过修改后,最终成为贝多芬唯一的歌剧杰作。
1806年,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这一年,他完成了《拉兹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拉兹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以其丰富的和声和复杂的结构,成为贝多芬室内乐作品中的杰作。《第四钢琴协奏曲》和《第四交响曲》则以其优雅和抒情的风格,展现了贝多芬在不同体裁中的多面性。小提琴协奏曲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高超的技术要求,成为小提琴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1808年12月,《第六(田园)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首演。这部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音乐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1809年,贝多芬的创作继续取得突破,《科里奥兰序曲》、《第五(命运)交响曲》和《c大调弥撒》相继问世。《科里奥兰序曲》以其戏剧性和紧张感,成为贝多芬序曲作品中的代表作。《第五交响曲》更是贝多芬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其开头的“命运敲门”动机深入人心,整部作品以其紧凑的结构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交响乐史上的里程碑。
1810年11月,《第五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首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部作品以其宏伟的气势和复杂的技巧,被誉为“皇帝”协奏曲,成为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的巅峰之作。此时,贝多芬的耳聋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他与许多亲友疏远,但他的创作热情并未减退。
1812年,贝多芬创作完成了《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热烈的气氛,成为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第八交响曲》则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展现了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中的另一面。翌年夏天,贝多芬又创作完成了《战争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欧洲的政治局势,展现了贝多芬对时事的关注和思考。
四、创作晚期
1814年2月至3月,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和《战争交响曲》在维也纳再度上演,引发了轰动。这两部作品的演出成为了维也纳音乐界的一件盛事,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第七交响曲》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热烈的气氛,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而《战争交响曲》则以其宏大的叙事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触动了人们的心灵。这场演出不仅巩固了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整个欧洲的声誉。
大约从1819年开始,贝多芬的听力完全丧失,这对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贝多芬并没有放弃,他通过读谱和记忆继续创作,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才华。这段时间,贝多芬的作品更加内省和深刻,展现了他对人性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1824至1825年,贝多芬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不仅在音乐上达到了巅峰,更在精神层面上展现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追求。《第九交响曲》首次公演时,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但由于他已经完全失聪,无法听到乐队的演奏。演出结束后,观众的热烈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一位女演员将贝多芬转向观众,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贝多芬还创作完成了《庄严弥撒曲》,这部作品以其宏伟的结构和深刻的宗教情感,成为他宗教音乐的杰作。
1826年,贝多芬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并公演,这部作品以其复杂的技术和深邃的情感,成为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代表作。同年,歌剧《费德里奥》的最后版本得以发行,这部歌剧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成为贝多芬唯一的歌剧杰作,展现了他对自由和正义的坚定信念。
1827年,贝多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经济状况也十分拮据。然而,就在这一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这一邀请给了贝多芬极大的鼓舞,他开始着手创作这部新作品。遗憾的是,贝多芬未能完成《第十交响曲》,于同年3月26日在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