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封贝勒
多铎,出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名字在满语中的含义为“胎儿”。他的命运与清朝早期的历史紧密相连。天命十一年(1626年),尽管年仅十三岁,多铎就被封为贝勒,成为后金政权的重要人物之一。
天聪二年(1628年),多铎随同皇太极征讨多罗特部立下战功,因此被赐予“额尔克楚呼尔”的称号,这一称号结合了满语“雄壮”和蒙古语“斑斓”的意思,象征着勇猛和辉煌。
到了天聪三年(1629年),多铎再次跟随皇太极出征明朝,这次是从龙井关进入明朝境内。在这次战役中,多铎与莽古尔泰、多尔衮共同指挥部队,促使汉儿庄城投降,并且在广渠门之战中击败了明朝的溃军。在返回途中,多铎还在蓟州附近再次击溃了明朝的援军。
天聪五年(1631年),多铎参与了对大凌河城的围攻,他负责指挥正白旗的后援部队,成功攻克了靠近城市的堡垒。在一次战斗中,多铎不慎坠马,但他机智地夺取了一名军校的马匹,安然返回。
天聪六年(1632年),多铎随皇太极远征察哈尔,率领右翼部队,歼灭了察哈尔的一支千人军队。
天聪七年(1633年),面对皇太极关于战略方向的询问,多铎提出了直接进攻明朝的战略建议,认为应该直接攻打山海关,深入明朝腹地,而不是仅仅在外围作战。这一建议体现了多铎对于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
到了天聪八年(1634年),多铎随皇太极攻略宣府,从巴颜珠尔克进入明朝边境,虽然未能攻克龙门,但他们却在保安取得胜利。随后,他们在应州与皇太极会师,并在朔州附近的战斗中重创明军。
天聪九年(1635年),多铎率领军队深入明朝境内,从广宁进入,派遣固山额真阿山、石廷柱率兵作为先锋。面对祖大寿的三千五百士兵,多铎迅速发起攻击,迫使祖大寿的军队溃散。之后,多铎命令部队分两路追击,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斩首无数。凯旋而归之时,皇太极亲自出迎五里,并赏赐多铎五匹良马和五套盔甲以示嘉奖。这些胜利不仅巩固了多铎在清朝的地位,也为后金最终取代明朝奠定了基础。
二、封豫郡王
多铎在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豫亲王,并掌管礼部。同年,他跟随皇太极征伐朝鲜,从沙河堡率领一千士兵前往朝鲜都城汉阳(今韩国首尔)。朝鲜的全罗、忠清两道的援军抵达了南汉山城,多铎在此地击败了朝鲜的援军,并缴获了大量战马。
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派遣奉命大将军睿亲王多尔衮和克勤郡王岳托两路侵明,同时指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豫亲王多铎在宁锦一带策应,牵制明朝关外的军队。多尔衮作为主力部队先行出发,而多铎则以避免感染天花为理由未参加送行仪式,这引起了皇太极的不满。同年十一月,多铎攻克大兴堡后,按皇太极的命令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会师。在途中,明军大将祖大寿袭击了多铎部队的后方,导致清军伤亡九人,并损失了三十多匹马。
崇德四年(1639年),清室的王公大臣聚集在崇政殿,商议多铎的罪责,结果是剥夺了他三分之一的正白旗牛录,并将其降为多罗贝勒。他被任命管理兵部,但失去了决定重要事务的权力,也不能参与日常政务的审议。
崇德五年(1640年),多铎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被指派修建义州城,并在那里驻扎军队进行屯田作业,同时骚扰明朝山海关外地区,阻止明朝农民耕种。五月,皇太极亲自视察了这一行动。同年,依附明朝的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归降大清,皇太极命令多铎与济尔哈朗率兵前去迎接。当他们经过锦州和杏山时,遭遇明军追赶,多铎指挥部队奋勇反击,击败了明军。
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派遣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和多铎代替睿亲王多尔衮,指挥围攻锦州的清军。七月,皇太极亲自率大军增援锦州前线。为了对付可能从杏山逃往宁远的明军,皇太极命令多铎设伏截击。多铎在杏山与松山之间的高桥设下埋伏,导致杏山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从而彻底改变了松锦战役的走向。随后,多铎与豪格的军队包围了松山,将洪承畴等万余明军困于城内长达六个月。
崇德七年(1642年),多铎率军攻破松山城,活捉了洪承畴,锦州守将祖大寿也举城投降。因为这一系列战功,多铎被恢复了豫郡王的封号。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多铎与阿济格支持多尔衮继承皇位,但皇太极的儿子肃亲王豪格也有意登基,并获得了两黄旗及正蓝旗的支持。在紧张的局势中,多尔衮提出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一方案最终得到了认可。福临即位后,多尔衮掌握了军政大权,多铎也因此成为了多尔衮的重要助手,声名鹊起,成为明清易代时期的关键人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率军入关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多铎与阿济格随同睿亲王多尔衮率领满洲、蒙古兵力的三分之二以及汉军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的部队,从盛京(今辽宁沈阳)出发,向山海关进军,准备进入中原地区。
当清军抵达辽河时,收到了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副将杨坤带来的消息,得知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吴三桂请求清军援助,希望借助清军的力量对抗李自成的大顺军。多尔衮随即命令多铎与阿济格率领军队快速赶往山海关。
四月二十一日黄昏,清军在距离山海关十五里外的地方驻扎下来。到了四月二十六日,清军推进到距离山海关外十里处,在一片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九门口村)击败了大顺军唐通的部队。吴三桂趁机炮轰大顺军,亲自率领数百骑兵来到清军营地,拜见多尔衮,并剃发表示归顺。
随后,吴三桂作为前锋,带领清军进入山海关。英亲王阿济格率领一万骑兵作为左翼,多铎率领一万骑兵作为右翼,多尔衮则亲自率领主力军居后。清军与吴三桂的部队汇合后,总共拥有约十八万精兵,并占据了山海关的优势地形。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晚,清军主力抵达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此时得知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撤出了北京。多尔衮随即命令多铎与阿济格率领八旗精锐部队绕过北京,尾随追击大顺军。多尔衮则带着一部分精兵直接前往北京。
多铎与阿济格率军一路追击大顺军,直至追至固关(属山西省平定县),才停止追击返回北京。这一系列行动标志着清朝正式进入中原,并开始了对明朝残余势力的征服。随着清军的顺利进军,中原大地上的权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清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