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这之前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科技含量最高、波及范围最广、卷入人口最多、经济损失最大、破坏无可估计的等等等等的各种最的一次战争,基本上把战争史上所有的第一都给包含进去了,虽然仅仅二十年之后,就会有另一场更加浩大的战争将其全面压过,但是当时来看,那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将让我们将历史翻到那一页,看看这场人类历史上残酷、热烈的这场表演。
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用教科书上的解释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通俗点说,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和他所占有的物品是不匹配的,就好像在凭拳头说话的世界里,就好像一个原本很强壮的、拳头很硬的人结果慢慢虚弱下来,但是手里拿着一大块之前一点一点抢来的金子,而另一个人经常锻炼身体,现在身体很强壮,但是手里的金子却只有一点。在这个拳头就是话语权的世界,拳头大的自然不满足自己的那一点点金子,自然想抢夺,而那个已经有些衰弱的人肯定不愿意白白地让出自己的金子,那么两者之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矛盾,当协商已不可行,火药味越来越浓的时候,战争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俗话说得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进行领跑,在以珍妮机、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机械的强大推动力下,英国开始了自己强势的扩张,最终成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成为世界霸主。但是在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之后不久,第二次科技革命就拉开了序幕。但是这一次,领跑时代、独领风骚的就不是煊赫的大英帝国了,而是后期之秀美国和德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一系列的发明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说两个最著名的例子,现在在满公路跑的汽车,就是那时候发明的。汽车的发动机属于内燃机,而内燃机就是德国人本次发明的,本次后来在内燃机的基础上发明了汽车,他的那个品牌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那就是奔驰。之前使用的白炽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灯泡,就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那时候发明的。以内燃机、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大英帝国的工业产值独步全球,一国的工业产值几乎快到整个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英国就已经下降到了百分之十几,已经在德国之下。当时世界上的工业产值排名是美国第一,德国第二,英国第三,法国第四。
在这,不得不说一下德国,话说日耳曼民族确实是一个比较悲剧的民族,因为东法兰克王国演变到神圣罗马帝国,在解体之后,碎片化的德意志地区是一片散沙,从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地区有很多非常著名的佣兵,比如说长矛方阵的瑞士雇佣兵,瑞士曾经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比如说黑森雇佣兵,甚至在很多游戏中,都有一个兵种叫做德意志雇佣兵。就在日耳曼人为了别人的利益流自己的血的时候,欧洲的其他大国却接着地理大发现的契机,开始了自己的全球扩张,世界上很多的地盘都成了那些列强的囊中之物,比如开启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维多利亚女王就有着这样一个头衔“印度女王”。荷兰占据着现在印度尼西亚一带,菲律宾先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后来成了美国的地盘。在“南美的解放者”波利瓦尔解放了拉丁美洲之后,拉丁美洲基本上被看成了美国的自留地。
所以,当德意志终于以普鲁士为核心在1871年完成了统一之后,并且已经开始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准备到世界上也占块殖民地当后花园的时候,他无奈的发现整个地球基本上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基本上都涂上了那几个国家的颜色,不过还好,还赶上了最后一波瓜分,分到了欧洲的坦桑尼亚,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来得强。
当时德国啥都没说,但是等到德国的实力在飞速的增长,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的时候,德国就开始嘀咕了,凭什么你们没那多的本事却占那么多的地盘啊,凭什么法国这个渣渣的地盘比我要多得多?凭什么英国霸占着那么多地盘,而且还是一副世界老大的样子?德国心里肯定不服啊!肯定打算和之前的那些人比划比划,重新规划一下地盘。但是,这不是简单过程,因为经过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德国的实力追平甚至超过英国,但是德国并没有占到一个压倒性的优势。
如果德国三杰之一的俾斯麦还在的话,估计他能够运用娴熟的外交手腕,让德意志帝国用最小的代价来取得最大的成果。但是很可惜,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上位之后,已经不屑于隐藏自己的观点了,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外交部长才会公然的叫嚣:让别人分割陆地和海洋,我们只满足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关下的地盘。
其实,德国和英国之间的梁子还要从德国统一时开始说起。自斯图亚特王朝之后,英国的王位就传到了汉诺威,汉诺威王朝登上了英国的历史舞台。自此之后,汉诺威也成了英王的属地。但是,众所周知,汉诺威是德意志的土地,也就是说,如果普鲁士想要统一的话,那汉诺威肯定是不能放手的,当初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拿破仑为了稳住普鲁士,甚至还以汉诺威作为条件。德意志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俾斯麦的决心不容阻挡,最终,在英国看来,普鲁士是侵占、吞并了原本属于英王的汉诺威。至此英德两国交恶。可是在俾斯麦时期,“铁血宰相”圆滑的外交手腕,使得英德之间的关系还算可以,而且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新生的德国巨轮越开越好。可能是看俾斯麦举重若轻,使得威廉二世也想来一把。可是,俾斯麦的手段那属于高端技术,就好比lol中,忙僧的r闪,瑞文的光速qa,那是需要勤学苦练才能练出来的。果然,威廉二世上台不久,就充分证明了他的执政水平和外交水平,国际形势是、迅速恶化。
当时,英德两者之间的矛盾只是一个缩影,在所有的主要国家之间,都存在这很深很深的矛盾,比如说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巴尔干问题,比如说德国和法国之间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比如说意大利在北非的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像二战之后的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压倒性的优势的时候,结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出现了。两大集团出现之后,都在玩命地攒板砖,玩命地进行板砖的更新换代工作。而在火药味越来越浓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擦出点火星,这就是一战之前所爆发那一次次的危机。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意土战争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按照时间顺序,大致说明一下各个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发生在1905年,地点位于摩洛哥西部沿海城市丹吉尔,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中海城市。在欧洲逐步强盛起来之后,和欧洲隔着地中海的北非逐渐落入到了欧洲人手中,欧洲各个列强都拥有着各自的势力范围。在1904年,英国和法国达成了所谓的诚挚协定,英国和在再征服时期曾经踏上北非大地的西班牙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利益,也就是说,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地盘。但是,这样一来,就排斥了别的列强在非洲的势力,这样别的国家就有点不爽了,尤其是德国,德国本来地盘就少,是恨不得是个地赶紧插上一脚,现在好不容易在摩洛哥有点特殊权益,怎么可能退出,于是,德国准备掂量掂量法国的决心。
其实,如果是俾斯麦的话,可能会通过外交手段,营造一个对自己的外交态势,然后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现在的掌舵手威廉二世很显然没有那么高的水平,觉得太麻烦,哪如直接摊牌,摆明车马来的干脆。于是,在1905年的3月31日,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等到了之后,威廉二世公然宣称,我知道你们已经受够了压迫,我是你们的朋友,肯定是不会坐视不理的,德国肯定会支持你们独立的正义事业!
威廉二世这举动一出,让法国就有点受不了了,尼玛这是赤果果的挖墙脚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啊!不单单是政府,而且连法国民众都觉得这太过分了。而且英国说,没事兄弟,我挺你!当时的法国外长泰奥菲尔决定和德国硬碰硬,提倡要在摩洛哥设立一个保护国,并且还让政府不要怂,要敢于上。但是,普法战争刚刚过去了30年,色当之役的惨败,法国的凡尔赛宫成为了德皇的加冕地,这些都让法国对德国充满了恐惧,法国是真怕,真怕德国人一言不合就打过来。而且经过统一之后的德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强大,与法国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拉越大,这使得法国更加的谨慎。为了保证不被揍,结果就是这位强硬的外长泰奥菲尔被赶下了台。虽然德国实力方面确实要比法国更胜,但是很显然国际形势要比德国好很多,等到了7月的时候,德国就已经被孤立了。
虽然法国同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德法之间的关系依然剑拔弩张,德国在12月份已经开始调动后备部队,而法国更在1906年1月派兵到与德国接壤的边境。
为了解决争端,召开了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会议从1906年1月16日一直开到了1906年的4月7日。当时,有十三个国家坐到了会议桌上,但是支持德国的就只有一个奥匈帝国,而站在法国背后的则有英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等一票兄弟。最后,在大势之下,德国在5月31日不情不愿地接受了一个协定,法国撤回部分对摩洛哥的管制,但是重点部分依然握在了法国人手里。而德国的不满,则导致了日后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