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云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怒火。他想到自己离开时,花氏还沉浸在与徐二的私情中,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但更让他惊讶的是,原来他手刃徐二的事情,竟然没有被提起。看来那些无赖们还不知道此事,否则花氏的遭遇可能会更加凄惨。
既然已经风平浪静,王祥云也打算回家了。然而,他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东北剿匪,这一耽搁就是四年。四年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他先去到姐姐家,姐弟俩相抱痛诉离别之苦。在谈话中,他也了解到了花氏的近况。现在的花氏已经痛改前非,谨守妇道。她天不黑就锁门,天不亮就干活,喂了几头猪,以磨豆腐维持生计。她的变化让王祥云感到欣慰,但也让他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月上梢头,王祥云终于回到了自己家。花氏见他回来,激动万分,上前嘘寒问暖、端茶倒水。两人似乎都默契地避开了过去的事情,但王祥云知道,有些事情是永远无法忘记的。晚上,小两口躺在炕上,王祥云终于忍不住问起了徐二的事情。他想知道那些无赖们是否还在纠缠花氏,他想知道自己离开后的这些年里,花氏究竟经历了什么。
那夜,王祥云悄无声息地踏进家门,而花氏早已从细碎的脚步声中辨出了丈夫的身影。她心中一紧,迅速顺着床头的木柱,像只灵活的猫儿般爬到了昏暗的天花板上。待姐弟俩匆匆离去,四周重回静谧,她才小心翼翼地顺着木柱爬下,心跳如擂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花氏深知,那具尸体留在自己房里将是无尽的隐患。于是,她鼓起勇气,将其割开,放入大锅中猛煮。那场面血腥而恐怖,但她却毫无退缩之意。待骨肉分离后,她将骨头和发辫悄悄埋在了村东的沙滩里,而那些肉沫,则被她和黄豆一起磨成豆浆,当成了猪食。
这本是夫妻之间的私密话,却不料隔墙有耳。在王家隔壁,住着一名叫史凤书的无赖。他对花氏早已垂涎三尺,几次妄图行奸都未能得逞。于是,他常常偷偷翻进王家,躲在暗处偷听花氏的响动,企图找到胁迫她的把柄。
这天,史凤书又如往常一样来到墙角蹲守,却没想到意外地听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他的心跳瞬间加速,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与狡黠。他知道,这个秘密将会给他带来无尽的利益,也许,他终于能够如愿以偿地得到花氏了……
第二日清晨,史凤书心怀鬼胎地找到了徐大,将前一晚偷听到的秘密全盘托出。他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鼓动徐大去官府告状,自己则愿作证人,共同揭露这桩惊天大案。
此时的榆树厅同知扎拉芬,是个明察秋毫的官员。他接到报案后,也是大吃一惊,立刻发出牌票,派出四名精干的捕役前去抓捕王祥云。
当冰冷的铁锁套在王祥云的脖子上时,他瞬间明白徐二的事情已经被揭穿。他吓得浑身发抖,仿佛筛糠一般,心中慌乱无比,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花氏却表现得异常镇定。她满脸堆笑,轻声细语地对捕役们说道:“诸位远道而来,想必还未曾用饭。且容我略备薄酒粗菜,吃了再走吧。”说着,她悄悄塞上了些银子。捕役们见花氏态度诚恳,又收了些贿赂,便也没有推辞。
花氏回头便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便做好了一桌饭菜。她又倒了几杯酒,与捕役们推杯换盏,闲聊起来。在酒酣耳热之际,捕役们无意中竟把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还将同知发的牌票拿给花氏看。
花氏仔细查看了牌票,发现自己的名字并未出现在上面。然而,她并未因此松懈,反而提出愿意陪同丈夫一起前往县城。在王祥云耳边悄悄耳语了几句后,两人便跟着捕役们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
到了县城时,已是黄昏时分。捕役们先将花氏安置在稳婆家中,然后将王祥云带去了衙门。花氏深知此行凶险,但她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和坚定。她心中早已有了计较,只待时机一到,便施展出她的妙计……
面对同知的严厉审问,王祥云一口咬定自己与徐二并无冤仇,坚决否认任何罪行。他声称,事发之时,自己正在四平街金顺货栈当伙计,远离家乡,与徐二之死毫无关联。
同知并未轻易相信他的说辞,于是又传呼花氏前来对质。花氏跪在堂上,吓得瑟瑟发抖,泣不成声。她坚称自己和丈夫与徐二之死毫无关系,并证实王祥云确实去了四平街当伙计。她解释说,丈夫离家时她并不知情,甚至还曾上诉寻夫。
扎同知仔细翻阅了卷宗,发现花氏所供情况属实,当时还有五十余名证人可以证明。看来,王祥云失踪在前,徐二死在后,一个人不可能因为预谋杀人而提前半年就藏匿起来。再说花氏,一个柔弱女子,怎么可能将一个彪形大汉杀死呢?
扎同知心中已有定论,有意开脱这对夫妻。然而,徐二失踪已久,如果不是被杀,又会去了哪里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就在这时,花氏突然开口说道:“徐二死了,是被史凤书杀死的!”
此言一出,堂上顿时一片哗然。花氏接着哭诉道,自己早年便认识了史凤书,因耐不住他的花言巧语,便与其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出嫁后,她本想与史凤书断绝来往,但徐二却知道王祥云久不归家,凭借钱财势力,胁迫自己与其成奸。后来,史凤书搬到民妇隔壁,想重修旧好,却意外发现了徐二的尸体。为了掩盖罪行,史凤书残忍地将徐二杀害,并嫁祸给了王祥云。
同知听完花氏的哭诉,心中不禁生疑。难道这起案件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他决定深入调查,揭开这起悬疑案件的真相。
徐二与史凤书曾经是一对拜把子的兄弟,然而,因为与那位民妇的奸情,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丈夫失踪后,两人更是肆无忌惮,时常分别潜入民妇家中行污之事。那天,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两人不约而同地都来到了民妇的家中,结果又起了激烈的争执。在情急之下,史凤书愤怒地拿起杀猪刀,将徐二狠狠地砍倒在地。徐二来不及发出一声惨叫,便顷刻间毙命。民妇惊恐万分,却被史凤书胁迫着处理徐二的尸体。
听完花氏的诉说,扎同知感到案情似乎与诉状上所述的情节大致相同,心中虽已信了九分,但仍保持着一分理智。他深知,要揭开这起悬疑案件的真相,必须首先找到徐二的尸骨,然后再进行三头对质。
首先被传唤对质的是史凤书。他原本成竹在胸,以为能够轻易让花氏理屈词穷。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女人在讲述奸情及仇杀的过程中,毫不避讳,描述得历历如绘。史凤书反而插不上话,每说一句都被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最后,他只得无奈地跪地喊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扎同知见史凤书形神丧沮,心中更加认定是他理屈词穷。经过一番重刑逼供,史凤书终于承认了与民妇的调戏一事,但坚决否认了谋杀徐二的罪行。
案件一时陷入了僵局,扎同知只得暂时退堂,等待明日再审。
第二日清晨,堂上气氛凝重。花氏被押上堂,拶指之刑让她痛苦不堪,但即便如此,她依旧咬紧牙关,坚守原先的供词,拒不悔改。
此时,保长及四邻也被传唤上堂,他们纷纷证实花氏确实曾被奸污。当问及施暴者是谁时,花氏毫不犹豫地指出是史凤书和徐大两人。由于保长及四邻并不知晓具体的施暴者身份,花氏的供词成为了关键的证据。
当差役们前去拘捕徐大对质时,却发现他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本这起杀人案因徐大的失踪而可以撤诉,但扎同知却下定决心要一查到底。
在这起案件中,知道杀人过程、埋尸地点的只有史凤书和花氏两人。而花氏被侮辱的事实已有人证,王祥云也没有作案时间,因此所有的犯罪事实都指向了史凤书。
为了追查凶器和埋尸地点,史凤书再次遭受了重刑。在疼痛难忍的折磨下,他终于交代了凶刀和埋尸地的位置。当差役们找到这两处关键证据时,史凤书杀人的事实已经确凿无疑。
尽管在后续的层级复核中,史凤书连续翻供三次,但每次都被扎同知一一驳回。最终,案件申报到刑部,史凤书被判斩立决。他本想陷害他人,却没想到最终自己成了这起悬疑案件的牺牲者。
王祥云终于洗清了冤屈,被无罪释放。然而,花氏虽然是在胁迫之下参与了毁尸的行为,情有可原,但她犯下的奸情却是无法饶恕的。因此,她被判交给了官媒发卖。王祥云心中不忍,他深知这一切的罪孽本应由他承担,却让自己的妻子来背负。于是,他只好拜托姐夫叶成万出面,不惜花费60千京城,将花氏赎了回来。
经过这次事件,王祥云夫妇在当地已经无法再生活下去。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进入关内。他们曾将这段经历说给人听,结果被好事者加工成了一桩奇案。这个故事后来甚至被记录在《清稗类钞?狱讼类》中,被称为“王祥云杀徐二案”,一时之间广为流传。
在清末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背景下,一个隐藏在市井村落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与政治腐败的冰山一角。赵鹏一行人,包括其长工和邻里,编织了一张谎言的大网,意图掩盖一桩不为人知的真相。他们深谙“法不责众”的民间潜规则,利用人多势众的压力,使得官府对他们束手无策。而赵家在当地势力滔天,官府在畏惧民愤的同时,更不愿因触碰地方豪强的利益而危及自身在任时的既得利益,因此对案件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无意深究。
吏治的糜烂程度令人扼腕,官员们尸位素餐,仅凭臆测断案,面对可能触动民愤的真相,他们选择退避三舍,不敢深入探究。这种消极逃避的态度使得案件中的证据真伪混淆,最终在一片混沌中做出了误判。
在这场权力与正义的较量中,尽管花氏犯下了过错,但她的勇气和智谋却令人肃然起敬。面对官府的无所作为,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抗邪恶,以孤注一掷的胆识自我救赎,为自己拼出一条生存之路,这样的坚韧与智勇,无疑为那个黑暗的时代带来了一丝亮光。
喜欢古今中外奇案录请大家收藏:(www。630zww。com)古今中外奇案录【630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