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三年之后
乾元元年九月,张宁在大婚之后,接连发布了两道诏书,分别是册立四妃和扩军,随着张宁旨意一下,整个夏国的军政机器便疯狂的运转起来了,很快,便征集了三万军队,张宁将这三万人设立卫宁卫,以张宪为卫宁中郎将。
夏国的兵马一下子膨胀到了十万人,这对夏国的后勤压力非常大,于是张宁便提出屯田制,让士兵除了每日的日常训练以外,其余时间皆进行屯田,屯田所得,尽归军方所有。
时光悠悠,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面,夏国一直在韬光养晦,一方面在训练兵马,一方面在实行屯田制,夏国的钱粮储备有了质的飞跃,现存的钱粮,足够十万大军一年之用,在这三年期间,张宁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国内民心稳定,夏国的逐渐强盛,也让一众邻国起了警惕之心。
而作为后世人的张宁,同时也很清楚情报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于是为了搜集各国的情报,张宁还不惜耗费大量的钱粮,命上官节组建明镜,以经商为由,派往天下各国,搜集夏国所需要的情报。
在这三年里面,天下的局势也有了些许的变化,首先是楚国,在荆楚局势渐渐稳定之后,乾元二年三月,南秦直接兵进江陵城,废掉了楚王延,正式吞并了楚国,至此,自西周时期便建国,曾经的中原霸主,立国千余年的楚国宣告灭亡。
乾元二年五月,赵魏韩联军再度南下南阳,与北秦军鏖战,南秦趁着北秦精力被赵魏韩三国牵制的时候,派兵攻打北秦所占据的南郡城池,并于同年六月,攻克襄阳,本来南秦内部还提议趁着南秦与赵魏韩激战,大举北上,与赵魏韩夹击北秦,但是却被南秦王给拒绝了,南秦王便是,南北秦之间乃是自家人的争斗,而与赵魏韩之间乃是国仇家恨,就算南秦不助北秦一臂之力,也断断不会落井下石的。
到了乾元二年,九月,赵国重金收买位于北秦西边的凉国出兵攻打陇关,北秦唯恐腹背受敌,遂把南阳境内搜刮一空,劫掠大批百姓经武关返回关中,可怜的曾经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曾经拥有六十多万户,两百多万人口,如今只剩下不足百万。
收复南阳郡之后,韩国见南阳郡损失惨重,为了弥补损失掉的人口,韩国便将目光投向了南边的南郡,于是以趁机驱逐南秦为理由,请求赵魏一同南下,但是赵国和魏国的也不是傻子,他们虽然不希望看到秦人东出,但是他们更不希望看到曾经的小老弟韩国强大起来的,于是便断然拒绝了,无奈之下,韩国只能收回南阳郡了事。
乾元三年年初,春寒料峭之际,淮国与徐国之间燃起战火纷飞,两国交战激烈异常,但却始终僵持不下,陷入僵局,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之惨状。
徐国见战局胶着,竟一度向夏国发出求援之请,期望其出兵援助。然而,面对徐国的请求,张宁却以夏国军备尚未完备为由断然拒绝,此决定令徐王屈敖勃然大怒,他对张宁破口大骂,怒斥其为无胆鼠辈、竖子。
张宁原以为此事可能会影响到他与王后屈芸之间的感情,毕竟屈芸乃徐王之女。但出乎意料的是,屈芸竟是一位极具见识和大局观的女子,她不仅没有责备张宁,反而对他的做法表示认同,并认为他做得完全正确。
但是张宁不出兵去给徐国助阵,并不代表张宁就不动兵了,在这三年里面,张宁厉兵秣马,为的就是能够一举吞并景国,壮大夏国。
现在时机终于出现了,赵魏韩与北秦激战,实力尚未恢复,淮国、徐国也是刚刚经历了一场血战,双方皆元气大伤,正是夏国动兵的大好良机。
景阳殿内,夏国重臣云集,就连镇守西阳城的管英和镇守长沙郡的李定国都回来了。
张宁仔细的琢磨着舆图,这三年里面,这幅舆图,张宁都已经看过无数遍了,上面记载的每一处山川河流,张宁都已经了然于胸。
“诸卿,大夏苦练内功已有三载之久,如今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正是出兵之时。寡人决定,此番首战,便要一举灭掉景国!”张宁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声音铿锵有力,他深知此次出征关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方能取得胜利。
众人听后,皆是一脸肃穆,他们明白这一战的重要性,景国虽弱,但是地盘却有三郡之地若能顺利拿下此地,不仅可以扩大大夏疆土,更能提升国家威望。
听到张宁终于要出兵了,众人心中也是无比的激动,他们等着一天,足足等了三年了,终于是盼出头了。
张宁看着众人充满战意的眼神,心里面很满意,笑着说道:“不日前,寡人命你等制定作战方略,不知你等可有达成一致?”
就在不久之前的那一段时间里,张宁便下达命令让三卿六曹以及众多的军中将领共同商讨攻打景国的策略方案,并明确要求必须精确地核算所需的粮草辎重等物资数量。毕竟,夏国当前面临着巨大的库房压力,每一笔开销都务必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以确保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任何决策都需要经过审思数虑,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战争胜利的同时,又能尽可能的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
作为军丞的张溟说道:“回大王,臣等就如何攻取景国已经有了定计,并且达成了一致。”
“哦?跟寡人好好说说!”听到有了方略,张宁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毕竟这可是他在建立夏国之后,首次主动挑起战争,而且还是一场要将对方国家彻底消灭的大战役,张宁绝对不允许出现哪怕一丝一毫的失误,因此他迫不及待地让张溟详细讲解一下这个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