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那奇怪的形容不谈,反正昭襄王已经习惯了苏云卿说话偶尔会冒出几句不靠谱了,这种事习惯就好,作为秦王他有足够的胸襟去包容这么点小小的失礼,比起关注苏云卿说话靠谱不靠谱,更让昭襄王在意的是,苏云卿说这话到底什么意思?
至少昭襄王知道苏云卿并非是个没有主见的墙头草,人家说啥她都点头的那种,她既然这样说了,那么就一定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
果然,当昭襄王问起这个的时候,苏云卿一笑:“其实我有这个想法很久啦,今天刚好和大王说说,大王您看看合适不合适。”
苏云卿的办法也挺简单的,组建养老团……哦不,是参谋团嘛。
说白了,就是把那些有资历有才干,但偏偏年纪大了不能负担太多工作的老一辈集中起来组建个参谋团,他们不参与决策,但可以为昭襄王提供建议和咨询。
有什么事情年轻人定下了昭襄王觉得拿不准的,就可以找这些人嘛。
这样既不用当着职位负担大量的工作,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为昭襄王提供助力,当然,为了防止这些老资格们威胁新王的王权,苏云卿给这个参谋团的定义还真的就是个养老团。
国君开口的时候他们有权力干涉国家事务,但如果国君不开口,那除了面子上的尊荣之外便什么都没有。
范雎一想,觉得抛开其他来看,苏云卿这想法其实还挺不错,至少像是白起那样的人,虽说不领兵了,但你要真就让他蹲家里养花养鸟,不说其他人,就算范雎这个老对头都觉得可惜了呀。
更何况苏云卿还提出,其实这参谋团里面也可以加入一些年轻人。
现在培养后辈都是直接让做官做事开始的,并没有什么岗前培训的事情,没有岗前培训,没有实习期,直接开始上手做事,秦国在这方面又比较高标准严要求,因此很多人其实一开始就被刷下去了。
当然,也因为这个,能在秦国凭本事做到高官的人,基本都是这个时代顶尖的人才了。
在苏云卿看来,其实完全可以提前熟悉一下嘛,和老前辈多学学经验就很好啊,而且在此期间不同于在外找老师求学的时候,这是能够真正的接触到具体事务的,这可比听老师讲课靠谱多了呀。
再说了,这年代的老师,教的好的算少数,大部分你不如说那是文学家哲学家之类,讲的道理多,做的事情少,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比如荀子嘛,可荀子那得是什么等级的老师了?普通的老师哪有这水平。
好吧,就算有那水平估计也没那条件啊,国家大事那是随便能拿去给别人讨论的吗?
因此范雎想了想最后还是点头支持了苏云卿。
当然,这里面肯定是有私心的。
范雎目前是丞相,又被封应侯,可以说是高官厚爵都有了,可秦国这国家比较坑啊,别人家的爵位能世袭,秦国的不能啊!
也就是说,如果范雎退休了,那他的儿子孙子他的家族子孙便什么都没有了,这也是范雎这几年虽然身体不好,但依旧坚持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轻易不愿意放权的原因。
可人都有极限,这两年范雎还能撑着,再过几年呢?
范雎知道自家那几个子孙出息的没几个,就算有,他也不敢在自己做秦国丞相的时候再让家里亲戚身居高位,那明显是傻子才做的事情。
因此范雎的儿孙有当官的,但官职都不高,可现在不高是为了自保,以后呢?
范雎在位的时候不能提拔,等他不在了,想提拔也提拔不起来了。
可苏云卿的提议给了他机会,如果照此实行的话,那么即便范雎不当丞相了,他依旧具有对朝政的影响力,且培养年轻人什么的……虽然结党不是什么好做法,但有那么一两个有潜力的年轻人受他指点,与他范雎的关系好点也没人能说出什么闲话来吧?
再说了,借此机会提拔一下自家人也很不错啊。
看在他的面子上,怎么着也得比别人更具优势一点吧?
人都是有私心的,范雎当然也是这样。
因此从长远来看,范雎觉得这事同意了对他更有好处。
范雎满意了,苏云卿当然就更满意了。
叫你坑我回来!你这下不能退休了你造吗!
想想看吧,昭襄王这一辈范雎肯定是受到重用的,而下一辈是太子……太子虽然坑吧,但他至少会听话,估计到时候范雎更得操心,熬完了太子那就是子楚,等到了子楚那一代……退休不退休那可就是苏云卿说了算啦!
苏云卿特别的得意。
……叫你坑我,慢慢熬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