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孤军深入,再被炮这么一轰,仗真没法打了!
大营不要了,辎重也扔了,先保住性命再说吧。
平安没办法,只能尽量收拢溃军,亲自带头向真定方向奔逃。他担忧的不只是燕军,还有麾下的南军,如果炸营,几万人都得撂在北平城下。不想士兵互杀,只能带头跑。就算成为燕军的靶子,帅旗和火把也得举着,无头苍蝇似得乱窜,下场如何可想而知。
拉紧缰绳,平安心中的郁闷无法言喻。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没这么憋屈过。
朱老四不厚道,朱老四的儿子也一样!明明戏演得好好的,说翻脸就翻脸,太不讲道义了!
平安率军一路南逃,张辅领骑兵紧追。追到真定时,城内的徐忠领兵阻截,前后夹击,却没能拦住。
事实证明,一旦平安小宇宙爆发,除了沈瑄朱能少数几人,真没人能挡住他。
燕王接到消息时,平安已跑出了河北,大军剩下不到一万人,却连续经历了几番血战,各个凶猛无比。
经过慎重考虑,与部将商议之后,朱棣下令让开道路,放平安离开。
守卫济南的盛庸闻听平安败退,立刻派兵前去接应,密令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占据易州西水寨,引开燕军的注意,助平安脱险。
盛庸压根没想到朱棣已决定放平安离开,人没接到,反而彻底暴-露-了朝廷埋在朱棣盟友内部的钉子。
燕王很淡定,晋王却是火冒三仗,调集护卫,亲自上阵助燕王作战。同时派人去抓房昭一家老小,不想白跑一趟,房昭的家人投缳的投缳,跳井的跳井,一个没留。
晋王冷笑,家人没了,不是还有族人吗?
轻飘飘一句话,决定了房氏一族的命运。为了消除燕王的疑心,晋王必须下狠手。
获悉结果,燕王对朱能沈瑄等人笑道;“善,酷类吾兄。”
虽没明言,却也让晋王松了一口气。
南京城中,随着战报不断送回,建文帝越来越暴躁。
东昌大捷昙花一现,祭告太庙成了一场笑话。
平安战败,盛庸龟缩济南,河北,山西,辽东诸地尽失,山东大部分州县也为燕王占据。燕军的炮口随时会指向南京,建文帝的脖子上似悬挂了一把大刀,随时可能落下,握刀的人正是他的亲叔叔。
皇帝犹如一头困兽,文武百官继续装鹌鹑,只有言官还精力十足的蹦跶,北平战败的消息传来,马上一蹦三尺高,立谏撤去平安都督一职,解除他手中的军权,将他拿回京城查办。刑科给事中言之凿凿,平安几番作战不利,有投燕之嫌,必须查办!
拿下平安,谁能代替他指挥军队?
这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事,与他何干?他是言官,讽谏皇帝,纠察百官,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武将们气得眼睛发红,希望皇帝能办了这个挑事的祸头,哪怕斥责几句也好。可建文帝再次让他们失望了,他没把平安拿下,却也没斥责挑事的言官,只是无力的挥了挥手,宣布退朝。
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们嘲讽的看着朝堂上的武将,蔑视着这群只会喊打喊杀的莽夫,昂首挺胸的走出奉天殿,活似一只只骄傲的斗鸡。
武官们咬牙切齿,殿外执勤的大汉将军也是绷紧了脸颊。
为这样的皇帝卖命,当真值得吗?
回到乾清宫,一身疲惫的建文帝令人召来方孝孺,不为问计,只为找人说说话。这个书呆子已经坑了他一次,朱允炆不想再被坑第二次。
不想方孝孺却固执得很,坚决要为皇帝分忧,不顾建文帝的阻止和殿中宦官哀怨的目光,慷慨言道:“臣有一计,可令燕逆无暇南顾,父子相疑!”
此言一出,捂脸的建文帝慢慢转头,看着信心十足的方大学士,心中慢慢浮起一丝期待,要不要再信这个书呆子一次?
殊不知,方大学士的计策的确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却不属于建文帝,而是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