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如此,想必是对我的诚意心存疑虑。”
陆孟良轻声呢喃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失落。
他暗自思忖着,或许只有尽快向父亲禀报,并尽早呈上束修之礼,才能消除对方的顾虑。
于是,陆孟良决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亲自前往鸡鸣寺送上拜帖,以表达自已拜师学艺的决心。
希望这样能够打动徐长卿,收他为弟子。毕竟,徐长卿的“心学”理念深深吸引着陆孟良,令他心驰神往。
与此同时,不仅仅是陆孟良一人,还有其他几位士子也对徐长卿的学说深感着迷。
他们渴望能从中学到为人处世之道以及治国理政之法。
夜幕渐渐降临,但皇宫内依然灯火辉煌。
朱棣端坐在御书房中,手中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奏折,双眉紧蹙,神情凝重。
正当此时,姚广孝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书房。
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一见到姚广孝出现,朱棣立刻起身相迎。
“老和尚啊,朕本打算今晚去探望你,不料你却先来了。”
朱棣微笑着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亲切。
显然,两人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默契和信任。
见到姚广孝到来,朱棣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被一股强烈的矛盾所交织。
他对开海政策的坚定信念与对宝钞策略的殷切期待,在大臣们的质疑和反对声中变得愈发沉重,让他感到困惑不已。
“陛下召见,老衲岂敢怠慢。”
姚广孝行过礼后,语气平静地说道。
朱棣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他注视着姚广孝,说道:“国师啊,你我相识已久,朕一直都倚重你的智慧。如今开海政策和宝钞之策在朝堂之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朕急需听听你的真知灼见。”
姚广孝微微点头,缓缓走向朱棣对面的椅子坐下。
他沉思片刻,然后开口说道:“陛下,开海政策确实蕴含着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外敌的觊觎、海上的治安问题以及国内局势的不稳定等因素,都需要我们慎重思考。稍有不慎,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朱棣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和坚定:“朕深深明白其中的风险所在,但若是不开海,国家的实力必将逐渐衰弱。”
只有真正接手大明这条大船之后,朱棣才深刻认识到它已经破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