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之困何如?解之之道安在?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大周现在面临什么困境,有什么解决的法子。
那大周的问题又是什么?
是皇帝自以为是,搞帝王权术弄平衡之道,纵容党争。
是文官弄权横行朝廷,使得官商勾结肆无忌惮,文官们向靠拢的财阀、地主提供更高晋升通道及逃税保护,同时这些富商们却又为仕人们提供大量资金,士大夫阶层地位由此越来越高。
在元景一朝,读书人地位最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种情况达到顶峰。
由此便导致国库空虚,沉重的赋税压到百姓身上,看似收缴了很多,实则都流入私人口袋。
这个时侯需要做的是变法,是对文臣集团动刀,是要来一次大清洗。
可大周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身居高位的人根本就没想着救国,只为图一已之私。
文党如此,清流党亦是如此。
都到了这个时候还要发动战争,宋池改变不了什么,唯有送大周一程,请大周赴死!
所谓不破不立,索性就乱了个彻底。
出这道考题的真正用意,是朝廷是想让考生们背书,为朝廷征兵征粮正名。
如果你是不识趣的写了,当今大周的主要问题是党争,是奸臣乱国,不该强征,那便是大错特错,必然会落榜。
如果你写在皇帝的心趴上,必然会得到赏识,你便有了成为下一个宋世文的潜力。
宋世文从礼部郎中到大周首辅只用了不过几年,凭借的也不过是一篇文章。
宋池也要这么做,他要做奸臣,他要做首辅。
你们不是想要一个强征暴敛的理由么?那我便给你。
宋池脑海中瞬间就就出现了一篇策论。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杭州等地为官。
在宋仁宗嘉佑年间,苏轼便向朝廷进献了一篇策论,根据当时战争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
这篇策论名为《教战守策》。
当时北宋重文抑武,苏轼献策是依据时世。
大周跟其形式完全不同,现在需要的不是战争,而是休养生息,积蓄国力,变法图强。
可宋池还是要写,这是迎合上意。
他思忖着没有任何犹豫就开始下笔。
“夫当今生民之患,国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所有不可救者。。。。。。。”
宋池执笔洋洋洒洒开始书写,没有丝毫停顿。
“教战守策”是策论名篇,宋池以其为框架进行修改。
大周雄踞中原,东楚、北魏、西夏、南越本为周边藩国,应当向大周觐见朝贡,然其近年来却逐渐放肆,小小蛮夷也敢挑衅,为震慑周边宵小,应当练兵备战!
这便是宋池策论的核心观点。
他奋笔疾书,不过一会便已写完。
刚落笔歇缓,这时以太子穆云殷为首的几人来到宋池所在考舍。
见其穿扮就知其身份,另一个便是一直追求梁轻舞的庆王殿下了?
此人分明是一副薄情面相,相较而言,太子倒是生的相貌堂堂。
“你安生坐着,不必起身。”陆泰渊有意照顾,便笑着摆手。
外人都知宋池是江州南都书院东林学社社首,就连争储都摆到明面,他又何必装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