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首次实战展示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很满意也很惊讶。
过程中,AI战术调整频繁,而这些尚未完成开发的小型无人机已经展现出了出色的性能,证明了其实战潜力。
未来若功能全部完善,它的威力将更为惊人。
屏幕上显示,不久后一架小型无人战机被导弹击中爆炸。
信号瞬间消失,变成了雪花。
剩下的三架依旧与导弹纠缠并追赶前头的目标。
由于速度差距,传统无人机距离不断被缩小。
随后又有一架小型机命中爆炸。
紧接着,另一架直接撞击到传统飞机尾部,引发巨大的火花。
尽管人们早有预期,看到实际情形时还是感到震惊。
最终,传统无人战斗机被毁,但代价是六架小型无人战斗机损失。
对新战机来说这是个大胜仗,用六换一的代价完全可以接受。
这次演练中最关键的是,军用智能AI的表现超出预期。
即使只有单架敌机参与,场景简单,也无法掩饰其先进性。
目前看来,AI已经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并且随着时间会进一步成长。
未来的某一天,少量飞行员就可以控制数万架此类无人机进行协同作战。
在这次实验中,李雨燕几乎没做多少干预,一是她不了解相关技术,二是也想充分检验AI的实力。
所以,这次实操测试,大部分时候都是由军用智能AI独立决策,并及时调整战术。
虽然如果是真人飞行员和操控员来执行任务,或许可以节省不少小型无人机的损失,最终同样赢得胜利,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实战模拟,军用的表现已经非常让人刮目相看了。
而且从这场看似简单的演练中,junyong反馈的数据量庞大至极。
例如温度、湿度、飞行高度和风力等各项关键指标都会被记录并实时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进行计算,然后再将运算结果迅速回传给小型无人机,以此来进行更精准的动作调控。
125兵工厂开发的超级计算机能够高效处理各种复杂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决策速度。
要是普通系统来做这些事,光是计算过程就得花很长时间,这样就会严重拖慢junyong在战斗中的反应时间。
实际上,专为战斗设计的junyong不过是地面航空母舰中央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将来,当地面航母真正投入使用时,整个系统的管理责任会变得更加繁重、职能也将更广泛。
这个中心控制就如同地航的大脑一般,全面监管整艘战车的安全运行及应对紧急情况,并指挥作战活动。
不同于海上航空母舰主要是作为一个集合了众多武器装备平台的角色,地行版本则具有相当高的智能化水平,在特定情境下甚至能够自主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