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朝堂这些人知道,我们虽然不在朝堂,却能够左右朝堂局势。”
“只要我们支持谁,谁就可以执掌朝政。”
“眼下跟马士英合作,我们可以取得山东,漕运,凤阳三地军政大权,安排任命属于我们的署官人员。”
“这是主公成就大业的根基,还望主公考虑。”
“贾兄所言甚是,你可以答复他,我需要总督山东,漕运,凤阳三镇的大权,这事他要是能够办到。”
“我会全力支持他,出任内阁首辅一职。”
韩烈现在想要的,其实不是军权,而是执政权。
因为他是武将,大明重文抑武,武将镇守边关,始终没有执政权,最高职务就是左都督,其次是提督,总兵职权。
若是他能够取得总督三镇的大权,那就从武将的身份,转变成为文官。
如此一来,他就真正成为列土封疆的一方藩镇。
唐朝的节度使,为什么会成为藩镇,就是因为他们手中不但有兵权,还有执政权利。
自五代十国,宋明以来,各朝吸取了唐朝的教训,以文官压制武将,彻底把武人按在了泥潭之中。
韩烈是武举人出身,一个武人想要获得执政权,这显然是要打破底线的事情。
这要是搁在崇祯再世时,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但如今大明本质上已经灭亡,南京建立的朝堂,实际上只能称之为南明小朝廷。
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节,打破武人的桎梏,让武人执掌权柄,提高武人的身份待遇,才能激励武将的进取之心。
光靠文人的那张嘴,显然是不可能打败李自成,消灭建奴势力。
有了决议的韩烈,再次拒绝了第二次征辟的旨意。
“怎么办?韩烈要是坚决不出山,大局势必危险。”
南都内阁衙门内,随着韩烈再次拒诏,高弘图等人心中已然明白,韩烈这是在待价而沽。
也是在效仿古人养望,塑造自已的清名。
“还能怎么办?继续请陛下下诏吧。”
姜曰广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沉声回了王铎一句。
“可不是嘛,现在京城之中,已经开始传唱起了‘天下苍生望韩烈’的歌谣。”
“大有韩烈不出,天下危亡在即之感。”
高弘图也是面露讥讽的说道。
“好一个以退为进,韩庆之当初离京之时,只怕就已经算到了今天这一步。”
倪元璐面色严肃的说道。
“这一次诏书再传,若不能满足他的心愿,他必然还是不会出山。”
“而且他一定会放弃徐州,退往东海,让建奴南下。”
“三辞三让,以绝天下之谤。好个韩庆之,这政治手腕,堪比老狐狸啊。”
倪元璐这话一出,在座的几个大学士,哪里还会不明白,敢情这一切,不过是人家玩的手段。
他们这帮人高居庙堂,自以为得计,结果只是手中算计的棋子罢了。
“诸位阁老,国家兴亡之际,当以国祚为重,既然韩庆之有力挽狂澜的手段,为何不能打破祖制,请韩庆之出山呢?”
东阁大学士,礼部左侍郎何瑞征在马士英的示意下,沉声而起。
“请命赐还韩烈长平侯爵位,敕封太傅,总督山东,漕运,凤阳三镇等处地方,赞理军务,节制各镇兵马,兼理粮饷,河道,屯田事务。”
“拜征虏大将军,提督节制山东,河南,河北,江淮各镇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