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信道:
“看众位施主面生,口音还各有南北东西,当不是本乡人士吧?”
陈叔道:
“法师见识广博,我们是来此处游玩的,确实不是本乡人士。”
弘信点了点头,又见两个小和尚托着托盘过来,便道:
“请先用茶。”
“请!”
“多谢法师!”
两个小和尚一一为众人倒茶,弘信介绍道:
“这是园门口这两株茶树上采下的新茶,虽比不得茶山上的好,却胜在清新解渴,就是苦了些,希望各位不要嫌弃。”
人家好心奉茶,哪怕只是一碗茶沫子,大家也不会挑剔。更何况这茶其实很不错,茶香浓郁芬芳,还未入口,只是嗅到茶香,就已经让人产生把茶喝下去的欲望了。
饮茶入口,茶香浓,味淳厚,苦涩味确实也重了些。
年轻人味觉更敏感,确实是不太喜欢滋味过苦的茶。不过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经常干重活的人,口味是会重很多的,他们更偏爱具有刺激性的饮食,也对茶水的苦涩更能包容。
李叔道:
“瑕不掩瑜,苦是苦了些,但也是难得的好茶了,解热消渴还是这样的茶水才最好。”
陈婶道:
“和我娘家门口种的茶很像,我从小就喝这样的茶,一时间倒是恍惚起来,居然有些想念孩子们的外公外婆了。”
弘信道:
“阿弥陀佛,思亲念旧,人之常情,哪怕是老衲修持了大半生,到了如今这日薄西山之时,看到我这两个才总角的徒儿,也总不免想起孩提时代的人和事。
日日修禅颂佛,老衲亦不免恍惚,常有那么一个刹那,全然忘却所有,只记得血脉至亲的种种慈爱温暖,久久无法入定。”
听弘信如此言说,林风庭并不如何惊讶。人就是人,不是完完全全的佛。佛是人性的一面,光明至善,向善之心可以坚定,戒律修持可以坚守,可却无法时刻都有大智慧。
大智慧是佛的常,却不是人的常。清心净心,寡念无欲,这是僧人和道人一致追求的。可有人就会有欲,向善求仁是欲,求智慧普渡众生是欲,守宁静遵自然也是欲。
事事无求,不悲不喜,无念无欲,但同时也无心,已至虚无。当一切归向无归拢,那时也不再有普渡,不再有仁善,也不再有一切智慧光明。
陈叔听妻子说想念父母,脑海中也浮现出两个慈祥老人的身影,片刻后这身影又渐渐变化,化为两个勤劳干练又常笑容满面的中年人。
他也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那一双双因篾伞而遍布老茧与老伤的手,想起了他们那一身竹青和桐油交杂的味道。
他不由点头慨叹道:
“是啊,亲人谁能不想念?谁能在街上找到一个全心全意为自己好的人?谁会在黑夜里头忍着针扎得满手是血的痛为你缝衣裳纳鞋底?谁会踩着稀土烂泥背着你翻几座山跑几十里地看郎中?谁又在六七月的天在地头干活还要趁歇气时也要跑山上摘几个果子带回家给你?也就是血脉至亲了。”
弘信点了点头,道:
“施主说得不错,老衲曾经也苦行过一段日子,去过的地方不算少,见到的景致与人事也多,可走来走去,并没有一处能让我满意心安。时至今日,有很多景致已经忘却,唯一心心念念的地方,就是我来时的那个小村。
以前苦求智慧,苦求了破尘心,如今方得明悟。心本有尘,拂拭不去。得静净空明者,若非自瞒自欺,必是不曾有,无从忘,本无自不会思,本空亦不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