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战争迷雾消失了吗 > 第五章 现代战争揭秘(第3页)

第五章 现代战争揭秘(第3页)

当年参与指挥古巴军队反击入侵者的费尔南德兹已是77岁、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虽然美国有些人宁愿相信这次失败的原因是计划不周,也不相信古巴政府的领导能力和古巴军队的勇敢和战斗力,实际上,他们低估了古巴军队的勇敢和火力。他否认前苏联向古巴透露了有关入侵的情报,同时重申,古巴特工当时也没有渗透到流亡分子的训练营。但他承认,流亡分子在猪湾登陆前几小时,古巴政府的确把不少反对派关了起来。

美国一份解密的文件显示,美国中情局有意识地推动古巴与前苏联结盟,目的是为干涉卡斯特罗政府制造借口。古巴的文件也显示,中情局从一开始就不想猪湾登陆成功,而是失败,这样中情局就有理由敦促肯尼迪总统派出军队。

英国政府的文件也证明,1959年英国驻美国大使与当时的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进行过一次会谈。席间杜勒斯请英国不要向古巴出售战斗机,这样,古巴就只能向前苏联靠拢。英国大使写道:“当年前苏联向危地马拉运送武器,便给中情局找到了推翻危地马拉政府的借口。如果英国按中情局的要求去做,不向卡斯特罗提供武器,那么,这将直接导致前苏联向古巴提供武器。接下来,中情局就有事可干了。美国于1989年解密的中情局文件显示,当时中情局对入侵古巴做了错误的估计,认为如果派流亡分子登陆,会引发古巴国内起义。其他国家的文件也有令人吃惊的内容。一份时间为1959年9月28日的捷克政治局的报告显示,刚刚成立9个月的卡斯特罗政府与捷克达成了一份采购先进武器的协议。捷克通过一名瑞士中间人,向古巴运送了50,000支I:1径9毫米的机枪和几百万发子弹。而据这位中间人透露,采购这批武器的费用将由美国宗教组织CARE提供,而CARE是古巴食糖的主要买主。在此之前,CARE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从不参与武器交易的组织。

今日的猪湾已经被茂密的红杉树覆盖,碧浪滚滚,景色秀丽,更像一块度假胜地,游客们在海滩上慢慢地品着台克利酒,已经丝毫看不出当年战场的影子了。60年多年前的那场战斗早已化作梦境一场,留下的是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谜团。

6。两伊战争为什么爆发

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这场战争有时也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相对于l990年~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或“海湾战争”而言)。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l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做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月~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

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l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减少,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

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两伊战火的蔓延,曾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时至今日,世人对两伊战争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但唯独在两伊战争的起因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1980年4月1日,一名伊朗激进组织成员将一枚手榴弹扔向了在巴格达集会中的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9月2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令对伊朗军事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爆发了。难道战争发生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颗小小的手榴弹吗?

有人认为领土问题是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二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本来根据萨达姆同伊朗已故国王巴列维l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已经解决了,协议规定构成两国共同边界的阿拉伯河一段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划界。但萨达姆签约后一直感到后悔,趁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动乱之机废除了协议。另一问题是1971年伊朗占领了波斯湾入口处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3个小岛,并使之成为可以控制波斯湾出入航道的军事基地。伊朗的行动遭到海湾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对。

也有学者认为宗教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但当政者是逊尼派。伊拉克是伊朗的邻国,什叶派穆斯林又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因此首当其冲。伊朗领袖霍梅尼从l964年起,流亡到伊拉克,l978年被伊拉克当时的第二号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以煽动当地什叶派叛乱的罪名驱逐到巴黎,为此,双方结下了“一箭之仇”。

还有观点认为两伊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宗教激进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

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水道。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两伊战争的起因与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l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有关。

可见,两伊战争的起因错综复杂,既有长期的领土争端,宗教派系对立,又有民族纠纷和领导者个人恩怨掺杂其中。

7。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战机为何外飞

提起海湾战争,人们并不陌生。这场战争爆发于1991年1月l7日,到2月28日以伊拉克战败而告终。从战争史上说,海湾战争是战后一场牵动世界全局的地区有限战争,战争中伊拉克共投入120万兵力、坦克5600辆、飞机774架、舰艇60艘,其中驻科威特54万人;而多国部队共70万人、坦克4300辆、飞机2000架、大炮2300门、战舰400艘、其中美军50万人。海湾战争也是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是当代最新武器的试验场,除核、生、化武器外现代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展示和较量,不仅显示出高技术武器对作战方式和战争进程的影响,而且使这场战争单位时间内消耗之大远远超过以往战争。

战争打响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每天出动多批量的战机对伊拉克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猛烈轰炸,自诩为“世界上第五支最强大的军队”和拥有700多架先进战机的伊拉克航空兵却按兵不动,被动挨打。不仅如此,从1月26日开始,先后有100多架飞机,纷纷飞往邻国伊朗,伊军这一举动,引起世人极大的兴趣和猜测。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战火猛烈燃烧之际,伊拉克战机为何不迎头起飞,痛击敌机,却远走高飞,这究竟是“阳谋”,还是“阴谋’?是“出逃”还是“避难”?

是“厌战”还是“保存实力”?到底有多少架飞机“东南飞”?它们的最终命运如何?至今这一系列谜团仍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西方新闻媒体也曾对伊机外飞事件大肆报道。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使这一事件令人难辨真伪,然而归纳起来也不外乎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伊拉克飞机飞往伊朗是为了保存实力。两伊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而且伊朗对于海湾战争表明了中立的态度。所以将最先进的战机转移到伊朗比留在国内更安全。面对多国部队强大的空中军事打击,伊拉克即使拼尽全力也难以获胜,所以,与其“玉碎”,不如“瓦全”,这种韬光养晦的做法是比较合乎逻辑的。据西方媒体透露,伊拉克和伊朗就战机停留一事曾达成过秘密协定,但是伊朗方面断然否认与伊拉克达成过这样的默契或协议。

另一种说法认为,战机离乡去国是伊拉克空军的厌战心理所致。海湾战争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不久后便爆发,伊军常年作战,厌战情绪早已滋长。在战争打响后,美国一边进行军事打击,一边大打心理战。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空投了大量传单,向对手施压,敦促伊军投降。这大大瓦解了伊军的斗志,动摇了伊拉克的军心。“沙漠风暴”行动中,伊拉克战机都无心恋战,与美军相遇常常掉转机头逃之夭夭。在开战一周后,面对美军的强大空中优势,伊拉克空军飞行员因为不想白白送死,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出现了战机外飞的怪现象。

第三种说法认为,伊拉克战机飞往伊朗是政变分子事情败露后的大逃亡。由于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空袭中成功地摧毁了36枚飞毛腿导弹和多达300架飞机,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大动肝火,处死了一名空军司令和一名防空司令。这种杀一儆百的铁腕做法激怒了效忠于这两位将军的部分空军官兵,他们发动政变企图推翻萨达姆政权。东窗事发后,飞行员们为求自保只好飞往伊朗寻求政治避难。

那么到底有多少架飞机飞往伊朗呢?它们的结局又是如何。这又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据西方军事观察家分析,海湾战争爆发前夕,伊拉克拥有各种类型机13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700余架,主要战机有米格一21、米格一25、米格一29歼击机,米格一23、法国幻影F—l战斗轰炸机等。伊空军虽有一定的空战能力,但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强大的空军优势相比,显而易见力量相差悬殊。因此,战争一开始,由于美国掌握绝对的制空权,使伊拉克空军难以起飞作战。如果一直躲在庞大而坚固的地下掩体内,则犹如坐以待毙。与其被动挨打,不如远飞外逃。飞往伊朗的飞机起初强有50多架,后来增至100余架,最后达到145架,其中包括米格一27、米格一29歼击机和幻影F—l战斗轰炸机等性能最好的战机,还有少数民航客机等。这批飞来的财富,伊朗政府最初的态度是,将把这批战机连同其飞行员一起扣留到战后再归还伊拉克。但事后不久,伊朗当局又改变说法:由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负有战事责任,有可能考虑将这批飞机作为战争赔偿。伊拉克能否部分或全部向伊朗索回飞跑的战机,则依然是个不解之谜。

8。俄罗斯“库尔斯克“号失事之谜

2000年8月l2日,本是极为普通的一天,然而一桩震惊世界的重大事故使这一天被永远地载入史册。当天11时25分左右,在俄罗斯北方巴伦之海域,参加军事演习的俄罗斯北方舰队中,一艘名为“库尔斯克”号(俄海军编号为K一141)的核动力潜艇突然发生爆炸而沉没,等到北方舰队司令部发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情况异常,并向出事海域派出救援队时,“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已坠入108米深的巴伦支海底。艇上111名乘员、5名从第7核潜艇师派出的军官和2名柴油机厂的工程师全部罹难。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海事故聚焦了世界各方的目光。1l8条生命的消逝令人痛心,。而且这次事故笼罩在敏感的核阴影下,潜艇上的24颗巡航导弹中的两颗是否携带有核弹头这个重大问题令人困扰,不仅给制造国带来巨大的军事损失和情报危机,而且还给航运和沉没地的周围环境带来严重隐患。有关“库尔斯克号”爆炸沉没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目前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与英潜艇相撞说。俄罗斯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库尔斯克”号在演习中撞上了另外一般船只或舰艇,致使潜艇发生严重损毁而沉没。不过,俄军方表示,“库尔斯克”号出事之时,当地海域除了参加北方舰队演习的船只之外,没有其他船只,民船更是离演习区很远,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与同在海底的一艘不明身份的潜艇相撞。据悉,l2日俄罗斯海军演习之时有3艘外国潜艇在巴伦支海域游弋,其中两艘为美国潜艇,一艘为英国潜艇。俄罗斯方面认为肇事者可能是英国潜艇,因为俄军方在离“库尔斯克”号事故现场330米远的巴伦支海海底发现了不明潜艇驾驶舱栏杆的残余,并且在“库尔斯克”号失事之后在海面上发现了据认为是英国潜艇的事故浮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