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蕩則欲熾,欲熾則傷和氣,和氣#4既傷則秋氣不平調也,故收斂神氣使秋氣平也。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亦順秋氣之收斂也。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立秋之節,初五日凍風至,次五日白露降,牌五日寒蟬嗎。次處暑氣,初五日鷹乃祭鳥,次五日天地始肅,後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二五日禾乃登。次仲秋白露之節,初五日肓#5風至,鴻雁來,次五日玄烏歸,後五日群鳥養羞。次秋分氣,初五日雷乃收聲,次五日墊蟲埋#6尸,景天華,後五日水始涸。次季秋寒露之節,初五日鴻雁來賓,次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後五日菊有黃華。次霜降氣,初五日豺乃祭馱,次五日草木黃落,後五日螫蟲咸俯。几此六氣一十八候,皆秋氣正收斂之令,故養生者叉饉奉天時也。○新校正云:詳景天華三字,今《月令》無。埋,步回切。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逆,謂反行夏令也。肺象金,王於秋,故行夏令則氣傷,冬水王而金廢,故病發於冬。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逆秋傷肺,故少氣以奉於冬藏之令也。飧,音孫。
冬三月,此謂閉藏,
草木凋,勢蟲去,地戶閉塞,陽氣伏藏。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陽氣下沉,水冰地坼,故宜周密,不欲煩勞。擾,謂煩也,勞也。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避於寒也。
使志若伏若匪#7,
今詳匪字當作匿。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皆謂不欲妄出於外,觸冒寒氣也。故下文云: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去寒就溫,言居深室也。《靈樞經》曰:冬日在骨,墊蟲周密,君子居室。無泄皮膚,謂勿汗也。汗則陽氣發泄,陽氣發泄則數為寒氣所迫奪之。亟,數也。亟,去吏切。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立冬之節,初五日水始冰,次五日地始凍,後五日雉入大水為蜃。次小雪氣,初五日虹藏不見,次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後五日閉塞而成冬。次仲冬大雪之節,初五日冰益壯,地始坼,賜烏不.嗚,次五日虎始交,後五日芸始生,荔挺出。次冬至氣,初五日蚯蚓結,次五日麋角解,後五日水泉動。次季冬小寒之節,初五日雁北鄉,次五日驚烏厲疾,後五日水澤腹堅。几此六氣一十八候,皆冬氣正養藏之令,故養生者叉饉奉天時也。荔,音利。挺,大頂切。鄉,音向。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逆,謂反行夏令也。腎象水,王於冬,故行夏#8令則腎氣傷,春木王而水廢,故病發於春也。逆冬傷腎,故少氣以奉於春生之令也。
天氣,清靜#9光明者也,
言天明不竭,以清靜故政之人壽延長,亦由順動而得,故言天氣以示於人也。
藏德不止,
新校正云:按別本止一作上。
故不下也。
四時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隱則應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言天至尊高,德猶見隱也,況全生之道,而不順天乎?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天所以藏德者,為其欲隱大明,故大明見則小明滅。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則日月之明隱矣。所諭者何?言人之真氣亦不可泄露,當清靜法道,以保天真。苟離於道,則虛邪入於空竅。空,音孔。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陽謂天氣,亦風熱也。地氣謂濕,亦云霧也。風熱之害人,則九竅閉塞;露#10濕之為病,則掩翳精明,取類者,在天則日月不光,在人則兩目藏曜也。《靈樞經》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喪明於易。豈非失養生之道耶?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霧者雲之類,露者雨之類。夫陽盛則地不上應,陰虛則天不下交,故雲霧不化精微之氣,上應於天,而為白露不下之答矣。《陰陽應象大論》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明二氣交合,乃成四雨露。《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明氣.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