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老子智慧感悟 > 第3章 无为则无不能为(第1页)

第3章 无为则无不能为(第1页)

.做领导一定不要事必躬亲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

治理天下必须无所事事,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道家认为,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淫其性”而“迁其德”,因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应当“莫若无为”。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作为。统治者应该以清静无为、无欲无争规正自身,人民就自然地回归于纯朴,社会就自然地趋于安定,自会呈现国富民安的太平世界。相反的,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有为与无为两个看似相反的作为,其实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所以,“无为而治”,其实是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为政策略。

“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符合辩证法的原理。“有为”是手段,“无为”也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表面看来,“有为”和“无为”似乎是不相容的,但作为工作方法来看,它们能够殊途同归,共同达到“治”的目的。

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一个高层(相对来说)的领导者即使精明强干,能力超群,也是无法事必躬亲,样样“有为”的。他必须忽略可以忽略的东西,做到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那么,领导者如何做好“有为”与“无为”呢?

(1)领导者只需在事情的开始阶段表现出“有为”来。实践证明:很多事情不必领导者躬亲其过程,而只需要在开始表示一个态度就可以了。这种表态可叫“拍板”,也可叫“决策”。算是“有为”的举动。领导者仅在工程之始参加的“奠基仪式”、“开工动员”等亦属于此类性质。

有一个企业的老总,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企业家。她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公司里的事,无分大小,她都要亲自过问。她手下有5个副总级的干部,但她不放心,不放权,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身体累垮了,企业还是不断出问题。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而又什么都不想失去。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领导者只需在事情的中间环节上表现出“有为”来。此时的“有为”,是为了引导、完善群众运动,促使高潮的到来。而当高潮形成后,他应当奔向新的目标,在新的领域开始自己的“有为”。

诸葛亮可谓是一代英杰,身在茅庐之中,就已经看到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并且制定了辅助皇叔刘备匡复汉室的宏伟计划。然而他却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终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明朝的吕坤在《呻吟语?人品》中说到“有所不为,为必成!”“为”与“不为”是事物对立的的两个方面,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便能“为必成”,有所不为是大有所为的必要前提。相反,如果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任何事情都“为”,其结果必然是“无为”又“无成”。

“无为而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与“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无为而治”的本质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难得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意味着放弃,而放弃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放弃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的利益,如权利、名誉、福利、家庭等等。而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往往是趋之若骛的东西,怎能弃之不要呢?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作出正确选择。

常有些人指责老子哲学是消极保守、无所作为,是拱手不事事,是机械唯物论,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甘守懦弱、逆来顺受,其实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

老子讲的"道",只是客观存在的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其法则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为”并非是“不为”。

2.既要管的少,又要管理住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第十七章》

最好的管理者,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水平次一点的管理者,大家热爱他,赞美他;水平再次一点的管理者,大家都畏惧他;再其次的管理在者,大家轻侮他。

有人认为,“管人”就是施展手中的权力,通过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让别人“俯首称臣”。事实上,“管人”可不那么简单,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老子曾教导我们,作为管理人员要“无为”。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庄子》中有一段阳子臣与老子的问答。

有一次,阳子臣问:

“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这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至理名言。

当然,无为不是叫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而是要多一些领导,少一些管理。

老子认为,优秀的领导者者不会让手下觉得他在管人。领导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趋同的、一致的,基本职能也是互融的、相通的,但两者仍然有着显著的区别。

(1)领导者强调未来,是播种者;管理者着眼点在目前,是花匠,懂得怎样修剪树枝,美化环境。

(2)领导者是曹操,懂得用‘望梅止渴’的远见和激励;管理者是孔明,擅长‘草船借箭’的计划与执行。

(3)领导者犹如建筑师,知道怎么设计最有效能的房子(组织);管理者是包工,懂得怎样把房子(组织)造得最有效率。

(4)领导是做正确的事,即dotherightthings,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即dothingsright。

我们时常看到,有的地方天天喊管理,制度一个接一个的出台,结果越管越乱,越管效率越低。导致人们“管的多,又管不住”的因素主要是:对下属不信任、害怕削弱自己的职权、害怕失去荣誉、过高估计自己的重要性等等。归根到底是人们对于领导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