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例
谨按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径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便可于此处疗,若欲的寻亦兼易解,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今依《本经》《别录》注于本条之下,其有不宜入汤酒、宜入汤酒者,亦条于后。(《唐本》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多有差悞。宋人于逐药之下,依《本经》《别录》而注焉。)
凡药禀赋绝类,则功用广博,然推其端绪,要有归着,譬如麻黄,其异在所产之地,冬不积雪,则其归着在鼓发阳气,冲散阴邪,故凡束缚难伸之风(贼风挛痛),蔽锢盛热之寒(伤寒),乍扬更抑之热(温疟),迫隘不顺之气(上气咳气),皆所能疗,诚得谓一种可主数病矣。然不能治筋骨懈弛之风,阳气漏泄之寒,鼓荡不羁之热,随火冲逆之气。稽其效曰出汗,亦仅能令霾中见晛,不能令旱处致霖。曰下气,却祇能于横中辟道,不能于直下凿渠,又可谓性理有偏着否耶!“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反无汗,恶风者,葛根汤。”用麻黄、不用麻黄,其别在汗。“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沈者,泽漆汤。”用麻黄、不用麻黄,其别又在脉。立方之日,不洞晓是理,易致疑混。陶氏序《肘后百一方》云:『常居闲佚,乃可披检方书,或从禄外邑,将命遐征,或宿直禁闱,晨宵隔绝,或急速戎阵,城栅严阻,忽遇疾厄,拱手相向,搢绅君子且然,何况贫家野居,能不向单行经用,赴急抄撮以求活,此时而欲研究方书,探讨经义,证其非是,岂特不能且不暇矣。为此编者,笔墨省减,病名既得原委,药味遂可别择,循证求病,因病得药,从药检宜,诚可谓探之囊笥,庸竖均可成医者。嗟夫!世风递易,遵守殊规,徒知寒可攻热,热得疗寒,补概益虚,泄能除满,欲适燕而北其辕,固不为非是,殊不知自吴直往,定抵海滨;从滇径徂,辄归西域。遂致韧发坦途,诣终茅塞,惟古人所指示,曲尽攸宜,纵使羊肠鸟道,循是遄征,必可届四通八达,此昔日之僻径,即今日之广衢,而今日所谓广衢,乃金元已来所别辟也。甘苦之义,其旨渊微;冷热之宜,其情直遂。注此于下,相得益彰,意简要而用专精矣。』
疗风通用
〔〕为本经气性。没有〔〕为别录气性。钭体为别录药物,本经无。
【防风】〔温〕。主大风,头眩痛,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防己】〔平〕温。疗风肿及中风手足挛急。
【秦艽】〔平〕微温。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独活】〔平〕微温。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药性论》)。
【芎藭】〔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
【羌活】〔平〕微温。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药性论》)
【麻黄】〔温〕微温。治身上毒风,痹,皮肉不仁(《药性论》)。
蜀本
【鹿药】温。主风血,去诸冷,益老,起阳。
【天麻】平。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
【海桐皮】平。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海药》)。
【蛜祁】平。
【威灵仙】温。主诸风,宣通五藏,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
药对
【枫香】平。治疹痒毒(臣)。
【薏苡仁】微寒。主风,筋挛急,屈伸不得(君)。主风湿痹,下气。
【萎蕤】平。治中风暴热,不能转动者(君)。
【巴戟天】微温。治风邪气(君)。治一切风。(《日华》)
【侧子】大热。治湿风,大风拘急(使)。治冷风湿痹,大风筋骨挛急。(《药性论》)
【头血】治口僻(臣)。
【山茱萸】平。治风气(臣)。主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鸣,面疱。
【淡竹沥及叶】大寒。主风疾(臣)(,心意病也《集韵》)。
【牛膝】平。主风挛急(君)。
【细辛】温。主风擘急(君)。主风湿,痹痛,死肌。
【菖蒲】温(君)。并桂心大热吹鼻中,主风瘖(君)。
【梁上尘】微寒。以小豆大吹鼻中,治中风(使)。
【葛根】平。治暴中风(臣)。治金创,中风,欲死,煮汁饮之,口噤不开,多服生葛根自愈。(《肘后》)
【白鲜皮】寒。治风不得屈伸,风热(臣)。主头风,治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日华》)
【白薇】大寒。治暴风热,四肢急满,不知人(臣)。
证类
【天虋冬】平、大寒。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
【附子】温、大热。腰脊风寒。
【杜若】微温。主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