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延之和谢灵运并称“颜谢”,颜延之还和陶渊明私交甚笃。颜延之在江州任后军功曹时,二人过从甚密;其后延之出任始安太守,路经浔阳,又与陶渊明在一起饮酒,临行并以两万钱相赠。陶渊明死后,他还写了《陶征士诔》。
他的代表作《北使洛》、《秋胡行》、《还至梁城作》、《五君咏》,历代传诵,《秋胡行》是继汉代《孙雀东南飞》后,又一首较为成功的叙事长诗。曾先后被收入《文选》、《玉台新咏》、《艺文类聚》、《乐府诗集》、《古诗记》,可见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颜诗厚重典雅的风格,对同时代和稍后的诗人有一定的影响。《诗品》下论谢超宗、丘灵鞠、刘祥、檀超等七人,说他们“祖袭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这些诗人中有人已无作品存世,学者根据现存的作品来看,他们确有学习颜延之的痕迹。
谢灵运(8~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由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的诗作有《登池上楼》、《初去郡》、《岁暮》、《入东道路》、《登临海峤初发强中》、《酬从弟惠连》、《登石门最高顶》、《石门岩上宿》等,除诗歌外还有赋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较为有名。谢灵运的诗歌作品收录在《谢康乐集》中。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才学出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氏家庭中一时之秀。他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0年),谢灵运已20岁,出任琅琊大司马行参军,后任太尉参军、中书侍郎等职。南朝刘宋武帝永初元年(0年)刘裕灭晋立宋国后,降谢灵运的封爵为康乐侯,改食邑为五百户,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年),由于刘宋王朝对谢家始终怀有疑忌,谢灵运被降为永嘉太守。
谢灵运恃才傲物,自以为在政坛上应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挤,被调离京城建康(今南京)。所以心情烦闷,不理政务,一味纵情山水。平日写写诗文,以宣泄胸中块垒。一年后,称疾辞官。再度做官,也因为不理政事,而且写诗攻击朝廷,被判流放广州。刚到广州,就被朝廷以叛逆罪就地正法。死时仅9岁。
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前部分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描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就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
谢灵运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鲍照(~年),南朝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
元嘉十六年(9年),鲍照0多岁,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几年之后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去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他做过始兴王刘彧的侍郎,在刘彧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就离去了。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之后他又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的人生道路,是向着士族门阀制度抗争的,同时又是郁郁不得志和悲剧性的。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据说他向刘义庆献诗时,有人因他身份低卑而加劝阻,他勃然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无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他只是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是窥见鲍照的作品何以形成其独特风格的门径。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但主要是诗歌。并以“文甚遒丽”的古乐府闻名于诗坛。他现存的诗约有二百多首,其中乐府诗就占八十多首,而且他的优秀诗篇大多数都是乐府诗。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精神,广泛描写社会生活,对受压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边塞战争,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乐府诗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代出自蓟北门行》里,他歌颂了边塞将士们“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英勇战斗的精神,也写出了“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的边塞战场景色。
鲍照的文、赋也很有影响,其中《芜城赋》是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广为传诵。这篇赋的内容是借广陵昔盛今衰的对比映衬,抒发了作者的怀古之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算得上是一篇杰作。《登大雷岸与妹书》也很有文学价值,融情入景,骈散相间,为后世所称道。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此外,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以“木兰是女郎”为核心,《木兰诗》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花木兰这一个。
对木兰的讴歌,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富有浪漫色彩,风格刚健古朴,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
也有人认为,木兰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
还有人认为,《木兰诗》着意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诗》旨在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总之,这首古代北方民歌杰作的经典意义,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诗》在中唐就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今天,花木兰的故事仍被广为传颂,甚至改编成影片。
《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07~8年)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将它载入《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是谁,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也有人因为写作风格的相似性认为是东汉末的辛延年所作,但都无法考证。
东汉献帝年间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安徽境内)发生过一桩婚姻悲剧,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孔雀东南飞》全诗0多句,700多字,它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在民间广为流传。它的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
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淫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写出了焦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另一条线索。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兰芝辞婆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兰芝拒婚,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