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刀剑的战争已经过去,接下的则是属于笔杆子的舆论战!
而这些恰恰掌握在士绅阶级手中!
按照陈羽的说法,与其自证,不如找一个可以弄疼对方的办法,让士绅自证!
可是士绅阶级的软肋,朱棣想了半晌也没有想出来。
这一次士绅阶级空前的团结,又分散在大明各个地方。
朱棣发现自己旁听了朱瞻基的两堂课之后,还是想不出来之后,放弃了,对着陈羽问道:
“陈兄弟,这些士绅阶级的‘眼睛’是什么?”
陈羽喝了一口豆浆之后,感觉饱了,换了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在椅子上之后,淡淡的说道:
“士绅阶级的‘眼睛’其实就是他们的软肋,很好找。”
“最开始永乐帝王杀了被誉为天下读书人种子的方孝孺,可民间也没有出现这样的谣言;反而是郑和敲定下西洋到走了,谣言爆发了。”
“两者中士绅阶级反应一对比,后者更加强烈,这就足以说明永乐帝触碰到了士绅阶级的软肋,所以才会突然遭遇来自民间的舆论战!”
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夺位,重回南京。
当时建文旧臣,除了方孝孺等个别人以外,大多都选择了投效朱棣。
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他们意识到,不管谁做皇帝,都是为朱家王朝服务。
没必要拿命去硬扛。
后来朱棣颁布了一些决策,哪怕是大兴运河、永乐大典等,士绅阶级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也都是象征性的劝一劝。
可是在朱棣决定下西洋的时候,几乎遭到了全体文官集团的上疏。
无一例外,都是反对!
在文官的笔下,郑和下西洋被描绘成一场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甚至说是朱棣一时兴起的暴发户,只为显摆国威的装逼行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海洋贸易实际上为朱棣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而文官们之所以要抹黑郑和下西洋,是因为郑和下西洋本质上是皇帝一个人的行为。
士绅阶级插手不进去。
文官们想要叫停大航海计划,其真实意图是将原本属于国家的海洋贸易利润,转变为士绅阶级通过走私,来中饱私囊的个人行为。
这样一来,他们便能通过官商勾结,私下进行海洋贸易,从而大发横财。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朱高炽当上皇帝将大航海计划停摆后,江南一带迅速涌现出大量超级富翁。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与官员勾结,利用私下的海洋贸易才积累了巨额财富。
“如此看来,下西洋确实……暴利!”
朱棣眯起眼睛,听着陈羽的分析,心中升腾起一股杀意。
这一次下西洋按照陈羽将大明所有势力一同拉入的想法,他先后将勋贵、商贾、藩王拉入其中。
可是唯独没有士绅阶级。
原因很简单,没有下西洋之前,江南等地的士绅靠着南方靠近沿海的地理优势,早早做起了海上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