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纪录片发展从很长一段时间起,就进入了一个冗长的慢发展时代。
这个时期的纪录片花团锦簇,看上去非常繁荣,但实际放大了看,都是虚假繁荣。
题材,语言,风格,结构,一窝蜂相似的扎堆,普遍陷入模板同质化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没有方向,没有话题。
偶尔有,传播也基于专业人群的圈子里,很少有社会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基本上就没有一部纪录片作品能够达到所谓“出圈”的程度。
而这个状态,还会持续未来很长时间。
有多长?从九零年代末,一直持续到二零一二年《舌尖上的中国》的出世,才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千禧年后的纪录片中打开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化的传播力度,算是经历长久混沌,一剑开天那种程度。
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面,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国产纪录片一直在原地转圈。
这个过程中,随着国外电视节的开展,国际纪录片市场的火热,大量出现在国内从业者的眼里,只看到自家电视台高价引入那些欧美纪录片,对国人产生冲击,也对所有同行从业者的观念产生冲击。
那时候普遍观众们会看bbc的纪录片,会说“人家这种片子才叫纪录片!”才让人忍不住想一部部看,首先得被精致的制作吸引,才能接受那些知识,背后的意义和道理。
这个时候,从业者们才隐约有了90年代那种新思想的闯动萌芽的激情,但是所有从业者都没有方向,属于一种看着国外的片子高川仰止,而自己这边所有纪实性国产纪录片折戟沉沙的地步,只觉得根本无法追赶。
这不奇怪,和电影工业一样,电视工业中的皇冠纪录片,也是要基于国家整体工业发展上来后,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
譬如BBC纪录片里面的水下探奇,飞天遁地的拍摄手法,国内怎么实现?就算是大名鼎鼎的央视,也办不到动辄调动直升机拍摄,航空拍摄的程度。
这些都是当年底子深厚的资本主义才能干的事情。
国内哪怕是央视纪录片团队,那可怜的项目资金低的出奇。十年后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国》团队,拍摄资金也不过区区400万,当然过程中有央视的牌子,可以调动一些地方资源。但到底也有限得很。有一次拍摄都是看着人家农业植保机要飞,跑上去腆着脸打个招呼,说自己央视的,能不能帮忙挂个摄像机再飞一趟?人家想着央视,那就给你飞一趟呗!这才组成草台班子航拍镜头。
所以漫长的时间里国内纪录片困囿于固定的模板形式,这也不奇怪。
但张晨的说法,点醒了面前的陈晓。
陈晓只觉得王博文果然没错,他很有些对张晨惊为天人之感。他这个传媒大学毕业的科班编导,早就看到了目前国内的形势,但始终没有方向,而张晨今天大道至简的剖析,一句以“bbc的方式拍摄我们自己的纪录片”,让陈晓很有些醍醐灌顶。
这个少年全盘否定了他的拍摄计划,但紧接着就提出了自己那有些撕开云雾见月明的想法。
这个以关于食物的植物学,生态学,物理化学,人类社会学融入的拍摄策划,想法之高妙,维度之多元,对整体的呈现之丰富,意义的深远,都让陈晓哪怕是这么想一下,对那个纪录片的雏形都如痴如醉。
那就像是穿透了时空而来的礼物,仿佛从未来到来的馈赠,让他一下子有一种被指明了方向的兴奋和激动。
当天他就非得邀请张晨和王博文去那家钢管厂串串,一边撸串,一边继续聊,大有一种知音难遇之感。
他现在完全对张晨信服。
等到吃好喝好,临分别之际,陈晓又有些惆怅,“这是个非常好的选题,我有预感,拍出来绝对非常棒。但可惜的是……这个纪录片大概率是做不了的,央视现在对纪录片的审批,要排在很多项目之后,很难立项的,能立都要好多年……哎。估计没办法落地。”
要到2010年,面对长期低迷的国内纪录片领域困境,国家才意识到纪录片这个电视领域的皇冠重要性,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炉,央视2011年成立纪录片频道,从而对纪录片进行单独的扶持。
放这个时期,的确极有可能这种来自陈晓个人的选题计划,根本不可能被批准。
所以陈晓只觉得极其的遗憾,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