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梅看了看手里的包袱,只好拿着进了作坊。
如花醒来时,已是一个时辰之后,都申时了。
韩雅把如梅吩咐给如花喝的汤端了进来,如花问了问,说是如梅给她熬的,如花闻了闻,不是鸡汤,是鱼汤,浓浓的,白白的,喝在嘴里也不腥,鲜鲜的,味道不错。
如花就喝了两碗,听韩雅在那儿还说,“大小姐还说呢,这鱼汤补脑,二小姐用脑子太过了,一定要好好补补。”
如花撇撇嘴,吃鱼补脑聪明,她难道笨了?需要补脑子?
洗了洗,如花换了身衣裳出来,带着韩雅去了挂面加工作坊。
村长吴立山的号召力还是很强的,大吴村的所有人家,不管是借还是怎么的,都把银子交了来,吴立贤和几个村里的人,就找了吴四手下的两个木工帮忙,制作挂面需要的一些工具和设备。
如花和韩雅去到挂面作坊里时,看吴立贤和两个人正取了已做好的挂面出来,在那儿用柳铁匠给打的切面铡刀在切挂面。
“大伯。”
“嗳,如花来了。”
如花点着头,“嗯,算着前天做的挂面今天该好了,就过来瞧瞧。”
“是啊,我们这刚取了来,都晒干透了,你瞧瞧,就如你说的,中间还是空心的,我们切一切,然后煮些来尝尝。”
吴立贤几个很快切好了挂面,吴立贤带了一些回家,叫如花他们几个也跟着来。
吴立贤叫二弟妹楼氏去煮了面过来,大家尝了尝,都竖起了大拇指,说好吃,筋道。
“这下好了,咱试着也做过了,我和村长商量了,明天就把挂面作坊开起来。”
“行啊,大伯和村长伯伯商量好了,就按你们商量的定,我没啥意见。”
村长吴立山也匆匆地跑了来,楼氏便给他也端来了一碗挂面吃,吴立山尝了后,连连点头。
“这面条好啊,那咱明天就开张,人都找好了,工具什么的也都好了,这面条你们也做出来了,咱一切都准备就绪了,明天就开张。”
“好,明天就开张。”吴立贤笑呵呵地应着。
跟村长伯伯和大伯又说了一些挂面作坊的事,如花又和韩雅去了后院,找小叔吴立武。
“小叔,怎么样?能按时给我供货不?”
一见着吴立武,如花就问。
吴立武抬了头瞧了瞧如花,又四下里看了看几个人手里编着的东西,才说:“得赶工,要不然怕是得缺五千左右。”
如花忙摇头,“不行,不行,楚郡府那边带了话来,他们那边预订的量加了一万三千盒,你这边缺五千可不行,这五千得保证给我编出来,还得再赶工编个一万个出来,剩下的我叫吴四他们做成木盒去。”
吴立武手里的动作没停,一边编着一边说:“一万五千个,那我们这十个人就是不睡觉也给你编不出来呀,你看看,要不叫吴四他那边多做一些木盒,我这边就给你把五千保证做了后,再加三千个。”
“不行,小叔,木盒做起来还慢,这多的量必须得压在你这边才成。要不,小叔,我给你招一些临工过来,就这二十天,你们带着临工编制,我想一万五千个,应该没问题吧。”
吴立武还没有说话,一旁的冬娃子的爷爷说话了,“如花,立武啊,咱村里还有不少人会编些东西,其实现在主要是我们这些人分了两个出来在编荆条片,若是荆条片有人编,再找几个人帮帮忙,别说一万五千个,就是两万五千个,也能在二十天里赶出来的。”
如花一拍手,对吴立武说:“就是啊,小叔,来,你跟我到屋里来,我跟你商量商量。”
说着,如花就拉了吴立武,吴立武只好放下手里的竹条,跟着如花到了堂屋去说话。
“小叔,你这儿的活计是越来越多了,以后不止是竹篮这些,像花篮、摆设、桌椅什么的,都能用竹子编了,那个荆条片,我建议你教给村里的人,叫他们编了你收回来,给他们一个一、两文钱,你赚个差价就成。要不然,你这里人手不够,咱得该放手时就放手,叫村里人也挣些钱去,就是外村的,也可以啊,他们只要编好了送来,你就按定价收就好了,比你们这样天天赶工的强。这编荆条片简单好学,别人就是学了去,也用处不大,反正和那些矿主签协议的是你,你怕啥?”
吴立武想了想,就说:“那成,我这就找人去,给他们教编荆条片,再找几个手巧的,给你编月饼篮子。”
“嗯,就这么办,小叔你看着手艺好的,人不跳弹的,就放心的招,以后你这儿的活计还多着呢,不怕你养闲人。”
“行,我知道了。”
吴立武立刻回了后院,跟他手底下做活的人说了说,叫他们介绍人来这里干活,并说了,“以后这荆条片咱这儿就不编了,谁想编的就自己编去,到时候送到我这里来,我两个按三文钱收,你们回去了也可以叫家里人编,或是教给村里的人编了给我送来。”
众人一听,都很高兴,纷纷打算着,家里人要是编了来,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自己从这里下工回了家去,也是可以抽空编了来赚钱的。
“小姐,那六个人,你什么时候见?”
如花碰上从地里掰玉米回来的红衣,红衣就问她。
如花想了一下,马上就说:“正好有事要他们办,叫他们今晚都来,就住在白善他们住的那个院子里,明早我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