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辎重较多,故而行军速度也较慢。
广灵距离大同一百余里路,要三日左右才能抵达。
路上,朱俊杖忧心忡忡。
他忍不住道:“繁昌伯,虽说大同并无鞑靼大军驻守,可……我等回去之后,万一遭遇鞑靼主部,以这区区三万兵力,岂不要完蛋?”
宁远侧目:“代王殿下有想法?”
朱俊杖道:“那鞑靼大军将近六万,本王的意思是,我等应该与朝廷大军会合,如此,总兵力或可超鞑靼,风险也小一些。”
宁远便问:“我等行军,所为何事?”
朱俊杖道:“当然是攻打、驱逐鞑靼……”
话音戛然而止。
朱俊杖瞪大眼睛,连呼吸都紧凑了几分:“繁昌伯,不是吧?难道……你想用这区区三万兵力对战鞑靼的六万大军?你……疯了吧!”
谁人都知道,鞑靼大军,尤其是骑兵,十分的强大。
莫说是以少打多,就算人数相近,那鞑靼也占据绝对的优势啊。
朝廷大军接连三次失利,就摆在眼前,那是前车之鉴啊。
于是,他扭头过去,严肃道:“朱将军,本王以为不可贸然行动,此行应更改方向,向南行进,与朝廷大军会合。”
朱秀荣看了一眼,没有反驳,反而拿出一份奏报。
她平静道:“本将刚得到消息,鞑靼主部沿着河曲,一路向东,而今已经到了宁武关附近。”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应该会向北推进,经由朔州、怀仁,最后抵达大同。”
“而在此期间,明军主力与鞑靼交锋数次,一路退败。”
言外之意,向南行进与朝廷大军会合,难度很大。
那鞑靼几乎是一路推着朝廷大军前进的,朝廷只能被动防御。
按照这个趋势来看,鞑靼向东之后再向北,朝廷大军只会跟在后面。
而这一边的三万大军自北向南,最先碰到的,肯定是鞑靼大军。
要与朝廷大军会合,除非绕路而行。
代王朱俊杖脸色一阵不自然,暗暗叹气。
会合不成,难道就只能坐守大同?静等那鞑靼六万大军到来?
旁边的宁远极为凝重,隐隐有怒火浮现。
这他娘-的……鞑靼,太嚣张了。
攻占大同之后,沿着大明边境,一路洗劫到河曲附近。
这还没完,又从河曲向东,压着朝廷大军推进,抵达宁武关,继而再向北,重回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