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风雨如磐拼音 > 第68章 无所适从的军令(第2页)

第68章 无所适从的军令(第2页)

因此,中条山无论是对于山西还是陕西,甚至整个西北、西南,乃至于重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块战略要地。

也因此,中条山成为了日军必攻,中国部队必守之地。

原本紧绷的神经得到了释放,他们开始策划新一轮更为猛烈的进攻。

日军在总结前12次进攻失败的基础上,倾尽全力,气势汹汹的掩杀而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941年4月~5月,日军陆续从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集结兵力,意欲一举解决中条山问题。

日军从关东军调兵是因为有了一份《日苏中立协定》作保障,那么,从华中调兵,他们又有何依仗呢?

原来,,就在1941年的1月6日,第三战区顾祝同部悍然向正在转移中的新四军军部发起进攻,发起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

而新四军所处的位置正好是第三战区和日军之间,是顶在日军咽喉上的一把尖刀。

新四军的撤走,让日军的压力大减,这才有能力从华中地区调动一个师团的兵力投入到中条山战场上。

事后证明,老蒋发起的“皖南事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941年5月7日,该来的终于来了。

日军分成了四条线:

东面,是二十一师团和三十五师团一部、骑兵第四旅团,约余人;

西面,是三十六师团一部和三十七师团,约余人;

北面,是四十一师团和第九旅团,约余人,这条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以中央突破的闪电战术,沿着横垣大道,从横岭关到垣曲猛攻,如果进攻得手,就会将中国军队一分为二;

东北面,是三十三师团和第四旅团,约余人。日军总计10万人。

熟悉抗战历史的人都知道,抗战初期,中国部队与日军的战力比是四比一。

到了抗战中期,日军的战斗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以17万人马对付10万日军,中条山的守军及其武力装备,与强悍的日军相比,还是相差太远。

当时,对中条山守军尤为不利的还有两个因素:

其一、卫立煌到重庆述职期间,遭到了蒋氏的批评,理由是卫立煌和八路军走得太近。卫立煌一气之下。装病峨眉山,中条山的指挥权被移交给了何应钦。

其二、中条山守军精锐的孙蔚如第4集团军(杨虎城的西北军-陕军班底)被调离了中条山,换防到了黄河南岸。给出的理由同样是第4集团军与八路军过从甚密。

卫立煌作战一贯以勇猛、严谨着称,中条山防线能够坚守3年不失去,可谓是功不可没。

第4集团军孙蔚如更是陕军中的主力,在击退日军12次对中条山进攻的战斗中,更是发挥出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现如今,卫立煌和第4集团军的离开,对中条山守军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而接替卫立煌的何应钦虽然号称名将,但久在重庆,对中条山的情况并不熟悉。

如果何应钦能够按照卫立煌的部署照样执行也就罢了。

可何应钦却热血上头,偏要在中条山打一场舍弃防御阵地,避长就短的主动进攻的阵地战。

何应钦刚一上任,就命令所辖各部向晋南的日军发起进攻,力争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高平、晋城、阳城和沁水。

虽然说,何应钦的部署充满了勇气,可却严重脱离了实际,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中条山立足而做出的错误举措。

以中条山守军的力量,如果部署得当,自保有余,而要是进攻,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而且,中条山本来就易守难攻,再加上卫立煌多年的营造,已经成为了一座坚固的堡垒。

每逢日军来攻,中国守军利用地形的优势和军民的配合,屡屡挫败敌军。

可要主动出击,就是一个以己之弱攻敌之强的“扬短避长”之策,恰好中了日军的下怀。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日军便频繁地施展诈术。

日伪的报纸上接二连三地刊登着日军即将攻占西安的消息,仿佛这座古老城市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不仅如此,日军往来的电报更是故意采用明码,时不时地出现“西安”等字样,似乎毫不掩饰他们的战略意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